打開一扇窗
行履和見證
作者:章武
轉眼間,《台港文學選刊》創刊已經30年了。盡管老編輯們個個青絲已成白發,但30年前的往事,卻依然曆曆在目,毫不褪色。
當年,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全國文藝界迎來了“第二個春天”,各地文學期刊在沉寂多年之後,紛紛複刊或創刊,廣受讀者的歡迎。由《福建文藝》更名的《福建文學》,也生機勃發,在短短幾年時間裏辦成了三件事:一是組織了為期兩年的有關舒婷詩歌及朦朧詩的討論;二是矗起“散文複興”的旗幟,以專輯或專號的形式,集中推出冰心、巴金、孫犂等名家複出後的散文新作;三是率先創辦專門介紹台港文學的期刊《台港文學選刊》。應該說,這三件事在全國文壇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反響。
其中,《台港文學選刊》的創辦,也經曆了“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過程。早在1979年,省文聯及《福建文學》的同仁們就意識到,福建麵對台灣,毗鄰香港,向讀者介紹台港文學,既是《福建文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突出地域特色、辦好刊物的一大亮點。然而,長達幾十年的隔絕與疏離,使我們對海峽彼岸的作家作品所知甚少,手頭資料奇缺,且無任何稿源,我們隻能到省台辦、省台盟以及福州軍區前線廣播電台等涉台單位,才能查閱到隻有他們才能訂閱的台港報刊;隻有拜托在港定居的一些閩籍文友,才能代購若幹在台港出版的文學書籍,擺放在主編室的一個書櫃裏,供大家瀏覽。當時,所有的庫存,尚不足半個書櫃。就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大家還是想方設法嚐試著編發一些海峽彼岸的文學作品,如1979年,推出一組台灣作家思念大陸故土的散文專輯;1980年,分三期連載黃春明的中篇小說《我愛瑪莉》;1981年,分三期選載林黎的遊記散文《萍蹤識小》……
當年,我和楊際嵐都是《福建文學》小說散文組的年輕編輯,編輯部領導有意“壓擔子”,要我倆兼負涉台稿件的具體編務。於是,在副主編季仲和小說散文組組長張是廉等老同誌的帶領下,我倆也經常到有關單位查閱台灣報刊,從中發掘有價值的稿源。例如,有關《我愛瑪莉》資料的獲得,就有一番頗具戲劇性的故事。近日,我查閱到1980年1月9日的日記,有記載如下:“今天一早,老季(季仲)帶我坐公交車到北郊的福州軍區前線廣播電台。剛在資料室坐下不久,老季就雙眼發亮,驚喜地叫了起來,原來,他在《聯合報》上發現,有篇題為《我愛瑪莉》的中篇連載小說,一開頭便寫得十分有趣,其作者是台灣著名鄉土作家黃春明,看來很值得細加品味。然而,部隊的報刊是不許借出去的(當年,大陸也沒有複印機可供複印),老季當即決定,二人分頭閱讀,他讀上半部分,我讀下半部分,務必要在資料室下班關門之前把四萬多字的全文讀完,而後各自複述內容,交換意見,以決定取舍。就這樣,一場緊張的閱讀長跑就在資料室靜悄悄地展開了,直到讀完之時,我倆這才發現臨近中午,早已饑腸轆轆,頭昏眼花。好在這篇小說是一篇諷刺崇洋媚外心理的好小說,寫得淋漓酣暢,入木三分,完全可以選用,又好在散文作家陳存誠就在該電台工作,他及時送來肉包為我倆解饑(在當年,一切食品憑票供應,能吃上肉包,就是莫大的享受了),於是,我倆在大開眼界之後又大飽口福,喜笑顏開,滿載而歸。臨走前,我還給陳存誠開了個語帶雙關的玩笑:今天,你可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老季聽罷,會心一笑,而陳存誠卻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原來,《我愛瑪莉》中的瑪莉,就是一條洋狗,小說正是以這條狗為線索,道出人與狗的種種扭曲關係。”此後,我倆回編輯部正式打了報告,終於從電台借出《聯合報》合訂本加以抄錄,分三期在《福建文學》連載。再後,該小說由金海影業公司改編成電影,據說在台港上映時,還獲得不菲的票房價值。
當然,以今天的眼光看,《福建文學》早年零星轉載的這些作品,
並非台灣作家最重要的作品,但在當年,在兩岸尚未開放交流之時,卻極大地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引起濃厚的興趣和熱烈的反響。
受此鼓舞,1982年新年伊始,《福建文學》便在省社科院台灣文學研究專家劉登翰等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創立“台灣文學之窗”這一固定專欄,以每月一作一評的方式,陸續介紹較有代表性的台灣作家作品。當年1月號,在這一專欄首先登台亮相的,是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的開山祖賴和的小說《一杆稱子》,接著次第登場的,又有季季、白先勇、王拓、吳濁流、楊青矗、陳映真、洪醒夫、李喬等人的小說作品,其間,還編發了一輯“台灣詩選”,內含紀弦、覃子豪、楊喚、鄭愁予、餘光中、白荻、洛夫、辛鬱、李魁賢,沙穗、吳晟、林煥彰共12家詩作。這一年,為以上作品撰寫評介文章的,是耘之(劉登翰)、張默芸、黃拔光、包恒新、劉蔚文等,他們多在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工作,是全國第一批研究台灣文學的專家,他們對我刊傾盡全力、毫無保留的支持,令人銘感在心。1983年,專欄再接再礪,又先後推出叢甦、王禎和、林海音、畢璞、宋澤萊、歐陽子、曾心儀、鄭清文、瓊瑤、孟瑤的小說,其間,還編發一組台灣散文小輯,內含琦君、秀亞、王鼎鈞、曉風、蕭白、葉珊六家散文作品。評論隊伍也由福州擴至廈門,黃重添、莊明萱等一批台灣文學研究專家也紛紛加盟。1984年,專欄又推出姚宜瑛、吳癡、張曼娟、迎晨、詹誌宏、荻宜、王文興、繁露、艾雯、陳豔秋、吳錦發及三毛的作品。此後,由於《台港文學選刊》正式創刊,它才完成曆史使命,光榮引退。應該說,“台灣文學之窗”雖然隻存在了三年時間,但它是全國文學期刊中最早推出的涉台文學專欄,算是為大陸讀者打開了第一扇瞭望台灣社會的文學之窗,其首創之功,功不可沒,而且,它也為日後創辦《台港文學選刊》,探尋了路徑,摸索了經驗,結交了朋友,積累了資料和知識,增強了信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