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淘”熱考問中國製造(2 / 2)

——生產能力世界第一,核心技術、人性設計闕如。全國人大代表瞿佳說:“我們的企業不缺乏生產能力,多好的東西都能做出來,但核心技術比較匱乏,往往寧願交專利費也懶得自己研究。”“馬桶蓋”熱起來後,不少“山寨”同款產品已經在網購平台出現,不過消費者似乎並不買賬。

全國人大代表張華明認為,一直以來中國製造解決的是短缺問題,對優質產品探索、研發、生產剛剛起步,但消費者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已經被國際市場逐漸培養,供需之間產生裂痕。

——有些企業“等、靠、要”,創新企業遭“山寨”。“中國市場巨大,粗製濫造的東西也有市場,不少企業‘等、靠、要’,在中低端徘徊。”全國人大代表鄭雪君說。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江南控股集團總工程師黃作興說,其實國內很多企業並不缺乏創新能力,但是創新出來的產品在市場上很快就被“山寨”了,仿冒的成本太低,劣幣驅逐良幣,幾輪下來,投入大筆資金精力做創新做自主研發的企業反而麵臨生存壓力。

——品牌“叫不響”,服務難到位。全國政協委員、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認為,我們國家特別是浙江的製造業水平和能力,不少層麵已達到了先進國家水平,但從立法、標準、市場監管以及消費宣傳引導等層麵來看,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品牌‘叫不響’是一大問題。品牌引導消費傾向,人們普遍會覺得歐美日的產品更好些,那麼自然而然會去買。”南存輝說,“現在並非是賣一個或一套產品的問題,而是要做整體工程和服務來提升產業附加值。”

——“工業1.0”“工業4.0”並存,質量這個“製造業之基”被忽視。浙江省質監局質量處處長王青說,現在中國製造高端低端並存,但整體來看,核心的質量、標準問題仍舊缺失。“德國、日本的製造業建立在堅實的質量、標準引領之上,因此可以穩步躍升。”王青說,中國製造夯實基礎的工作還沒完成。

10多年專注做好一根吸管的“吸管大王”浙江義烏雙童日用品公司董事長樓仲平說,與日本製造堅定信仰的“匠人精神”不同,不少中國製造企業將互聯網營銷視為救命稻草,把像匠人一樣追求產品品質的精神拋在腦後。

正視差距,向“中國製造2025”邁進

“‘中國製造2025’讓人充滿暢想。”全國人大代表葛明華說,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馬桶蓋”事件不啻為一種警醒、鞭策,讓“世界工廠”正視自身差距,向創新研發這一製造業“皇冠”邁進。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兩會期間談到“出國買馬桶蓋”問題時說,中國的企業要升級,如果國內也有相同質量的產品,應該更有競爭力。“起碼能為消費者省下機票錢!”“我一直說,中國經濟要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這一過程將會釋放巨大的發展潛力。”

如何邁向中高端?有全國人大代表指出,去日本買回的馬桶蓋的確是中國生產的,蘋果手機也是中國生產的,但現在是創新研發者“通吃”的時代,代工生產隻有微薄的利潤,唯有提升自身的創新研發水平,才能逐步向中高端邁進。

“政府要做好製度建設,讓創新者有力前進、山寨者寸步難行。”黃作興說,隻有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尊重到位了,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投入到創新和產品升級中去。

產品好不好,讓百姓用錢來投票。“中國企業應該學習德國、日本企業那種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專注態度。”張明華說,支持德國、日本製造業領先的動力源是專注、匠人精神,中國企業隻有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麵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為中國製造正名。

南存輝認為,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商家,在品牌宣傳上,長期形成了一個高科技、高質量的形象,這就是製造業附加值。“中國企業也隻有日拱一卒,以質量、標準為引領,構建自身品牌形象,吸引消費者關注。”南存輝說。

一隻馬桶蓋背後是中國製造遭受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麵夾擊”的雙重挑戰。中國製造業亟須從舊有的格局中升級轉型、變大為強,在邁向中高端的過程中重塑形象、獲得認可。

(編輯:許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