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命最後,為何難留尊嚴(3 / 3)

公立醫院方麵,寧夏人民醫院寧養院的出現填補了寧夏臨終關懷領域的空白,但從2009年成立以來,他們僅僅服務了1828名患者,資金困難和人力不足是最大的瓶頸。寧養院是李嘉誠基金會於2009年捐助成立,每年提供資金150萬元,現有醫護團隊7人。“由於近兩年病人的生存期延長和難治型患者量提升,經費開支增大,而且由於人力有限,既要家訪也要門診,我們不得不縮小服務半徑,以給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寧養院主任李麗梅說。而縮小服務半徑也就意味著周邊能享受到臨終關懷服務的機會越來越少。

寧養院社工林東寧告訴記者,以前一些地方的大中型公立醫院都設有臨終關懷科,但在市場衝擊下,不能創收且提高醫院死亡率指標的臨終關懷科相繼被撤銷。

這種情況在山東省濟南市非常典型,記者采訪得知,濟南多家曾試水臨終關懷的病房全部半路折戟。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1999年最早啟動該項目,持續到2006年。2009年5月,山東省千佛山醫院腫瘤科成立了有30張開放性床位的“寧養病房”。結果,“本院的病號轉不動,外院的病號引不來”,床位運轉率始終沒有達到醫院要求的85%,半年後關張。此後,濟南再未出現嚴格意義上的臨終關懷機構。事實上,即便在山東全省範圍內,臨終關懷機構也屈指可數。

於是,那些被大醫院“勸退”回家療養的臨終病患中,有相當一部分會轉診到民營醫療機構和有醫療護理功能的養老院,而這些地方早已是一床難求。例如,浙江老年關懷醫院(拱宸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際開放床位200餘張,使用率一直保持在100%,臨終安置老人與專職醫護人員的比例約為10∶1。浙江杭州江幹區丁橋鎮沿山村的綠康老年康複醫院(民營),全院450個床位中專職臨終關懷的病床為80個,平均每5天能空出一個,但排隊入住的申請卻一直保持在每天3到5個左右。

“現代社會家庭結構呈‘4—2—1’倒金字塔結構、人口高度老齡化等原因都導致家庭的照護功能由強變弱,承受親屬死亡的能力在快速衰退。而此時,我國臨終關懷的社會化力量一直跟不上。”中國生命關懷協會秘書長羅冀蘭介紹,由於臨終病人的治療未能納入醫保,開展臨終關懷的民營醫院運營都相當艱難。無力照顧的家屬將老人送到一些養老機構,願意接收的寥寥無幾。

此外,目前多數醫療單位的臨終關懷服務主要是以護理基本生理需求為主,包括病痛舒緩、營養支持、感染控製等。綠康老年康複醫院院長卓永嶽說,在精神層麵的臨終關懷還比較欠缺,客觀原因是一些病患和老人在彌留之際常處於失智狀態,另一方麵是專業人員極度欠缺。如綠康醫院臨終關懷病房30位醫護人員中,隻有1位是專職心理治療師。

在國內,能享受到臨終關懷的病患是“幸運”的。中國生命關懷協會的數據顯示,我國對晚期癌症病人臨終關懷服務覆蓋率約為10%,而發達國家和地區均在80%以上。我國臨終關懷研究和實踐始於1988年,時間不可謂不早,但27年來尚未建立係統的專業化服務,且步履維艱,甚至未被列入國民基本醫療保障體係之中。

【采寫記者:俞菀、董小紅、艾福梅、姚友明、劉寶森、趙琬微】

【編輯:鄧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