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眾輿論視角下的寧波PX事件(1 / 3)

公眾輿論視角下的寧波PX事件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曹友元 錢汪勝

【摘 要】本文從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所論及的分析輿論得從它的起點:活動舞台、舞台形象、形象反應三者之間的關係角度出發的觀點,探討寧波PX事件中輿論從和平走向暴力的原因、輿論與公共利益的關係以及理性輿論在當下生成的現實可能性。

【關鍵詞】輿論 公共利益 寧波PX事件

縱觀2012年已經發生的幾件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無論是四川什邡的鉬銅、江蘇啟東的造紙還是新近發生的寧波鎮海PX項目,都與環保有關。當地居民由於擔心環境遭受汙染而自發形成的鄰避運動把一個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矛盾的常態問題擴展為更為複雜的政治和社會問題。為何這樣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在我國屢屢上演為一場民眾與政府的暴力對抗?暴力輿論是如何形成的?媒介又是如何引導作為整合社會皮膚的輿論?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從李普曼先生成書於1922年的《公眾輿論》中得到些啟示。

一、從活動舞台、舞台形象、形象反應三者關係入手分析寧波PX事件

我們先從活動舞台、舞台形象、形象反應三者關係入手。在寧波PX事件中,活動舞台位於寧波鎮海,這個項目作為寧波“十二五”規劃的一個重要項目,籌備5年,投資額500多億元。舞台形象的搭建者一般由媒介來完成,然而關於媒體特別是當地媒體是如何報道這個項目似乎難以尋覓,從可查詢的資料來看一般停留在通告、公示等官方層麵上,媒體對這個項目的深層解讀還十分欠缺。然而民間各種小道消息卻不脛而走,公眾對於這個舞台產生的印象大多來自於線下人際傳播中的各種傳言和線上的微博、貼吧、論壇裏眾多網友的“曝光”“討論”等。至於形象反應十分明顯,民眾對於PX項目由原先的不滿逐漸演變為暴力群體性事件。“李普曼認為,在大眾傳播極為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的行為與三種意義上的‘現實’發生著密切的聯係:一是實際存在著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現實,二是傳播媒介經過有選擇地加工後提示的‘象征性現實’,三是存在於人們意識中的‘關於外部世界的圖像’的主觀現實”①,這三種現實大致可以分別對應活動舞台、舞台形象和形象反應,也可以分別對應為現實的客觀環境、媒介構建的擬態環境和公眾腦海中形成的主觀環境。但輿論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也是不斷變化的。

孤立的欣賞舞台似乎不能窺其全貌,也無助於我們問題的解決,這個舞台也非一朝一夕突然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寧波鎮海PX項目並非空降,這個陳舊的舞台曆史最遠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和發展,作為當地的龍頭企業——鎮海煉化的競爭能力已經居亞太地區72個煉廠第一組群”②。鎮海煉化在給當地政府帶來稅收、促進就業、拉動城市發展的同時中也帶來了環境汙染這一工業化社會進程中普遍遇到的難題。這就使得這個活動舞台可以是鎮海、啟東、什邡,也可以是大連、廈門以及其他任何一個伴有嚴重環境汙染風險企業的棲居地。所以,鎮海PX群體事件具有很高的普遍性,事實上也是如此,它和其它地方的類似事件相互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

舞台下麵的盤根錯節更讓我們在舞台形象認識上步履維艱。“我們在認識我們仍然生活於其中的那個環境時是多麼地迂回曲折。我們可以看到,它帶給我們的消息時快時慢,但隻要我們信以為真,我們似乎就會認為那就是環境本身”③。這個“它”指現代社會中的大眾傳媒。可是傳媒又不可能像鏡子似的反映客觀世界,而且“直接麵對的現實環境又實在是太龐大、太複雜、太短暫了,我們不得不在這個環境中活動,但又不得不在能夠駕馭它之前使用比較簡單的辦法去對它進行重構”④。於是,我們便生產成見,“成見係統一旦完全固定下來,我們的注意力就會受到支持這一係統的事實的吸引,對於和它相抵觸的事實則會視而不見”⑤。用這樣的理論來審視輿論場的形成十分貼切。鎮海PX項目有很多的前車之鑒,不過注定可能不會成為後事之師,這或許可以從2003年的廈門、2010年的大連得到印證。PX項目最為人詬病的是有毒、致癌、易爆炸,這個觀點在2003年廈門PX事件中便廣為流傳,盡管直至今天不少專家學者紛紛出來澄清這一說法,但這個成見已經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加上近些年種種“專家”“教授”“學者”負麵新聞頻現於報端,傳統知識精英的話語權和公信力在公眾的心中逐漸消弱,以致於當PX項目落地鎮海時引起了那麼大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