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作用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馬良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是封建時代的產物,而馬克思主義卻是工業時代的結晶,因此,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就必須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當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要認清二者之間的關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不僅有利於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對順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 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
在幾千年的發展曆程中,中國創造了世界上唯一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一方麵曆經曆史文化滄桑積澱,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和包容性;另一方麵集思想、精神、道德規範為一體,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在改革與發展的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進入改革開放的新階段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題成為時代關注的焦點,談論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必然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兩者在實現民族獨立、發展、繁榮當中相輔相成、互相融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奠立了精神層麵的基礎。而如何準確把握二者關係,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是值得研究的理論話題,本文著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作用。
一、中國傳統文化概述
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中華民族逐漸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精神信念和價值意識,它在影響人們的心理活動、規範道德倫理中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簡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包括其他各種不同思想文化內容的文化體係。所謂“傳統”,就是一個曆史的概念,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在經曆淘汰、選擇、積澱等過程之後才形成的包容多種思想文化元素的綜合體。由此我們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性,它是隨著曆史的發展而變遷的,沒有在曆史長河中的不斷延續和積澱就談不上傳統。同時,隨著曆史的發展,其中一些內容會脫離時代而被丟棄,另一部分隨時代而躍動的元素則會與時代共舞,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形成新的傳統,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曆史繼承性。
正如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誕生幾百年來所創造的財富比過去所有曆史時期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還要多”,資本主義工業化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科技進步和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但另一方麵也使現代人類陷入深層次的精神危機:對自然過分地索取使人類生存環境日益惡劣,對個體存在的過分強調使人際關係變得冷漠,同時,多元化的價值觀給人類的思想和精神造成了混亂,從而帶來道德滑坡和人際關係的每況愈下。對比之下,人們開始回歸到傳統的中國文化,從中尋找治愈現代文明弊病的良藥。
而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的產物,屬於東方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地烙上了封建主義的烙印,如果不加升華地將其生搬硬套進現代文明,不僅不會消除現代文明的弊端,甚至有可能會造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誤解,反而不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是我國思想政治領域堅定不移的指導思想,而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有益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元素是當今中國必不可少的,我們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比作一個巨大的待開墾的寶藏,而馬克思主義就是在資本主義工業化進程中產生的強大的挖掘工具。雖然寶藏和工具都有了,但正如上所述將中國傳統文化不加選擇地生搬硬套進現代文明一樣,直接拿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加工是不可能解決當今中國社會問題的,因而我們需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