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人論政”對我國新聞輿論監督的啟示(2 / 3)

第四,新聞輿論監督缺乏法律保障。據中國記協統計,自1998年他們設立新聞工作者維權委員會以來,受理的關於記者受害的投訴就有400多起,其中包括很多非法拘禁和毆打記者等惡性案件。可以說,記者權益受侵害事件的發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⑤

三、“文人論政”對中國新聞輿論監督的啟示

中國政法大學的王永亮老師認為:在1949年前的中國新聞傳統裏,“文人論政”是中國新聞最寶貴的財富,也是中國新聞輿論監督的啟蒙。⑥

在筆者看來,“文人論政”與中國新聞輿論監督在監督政府方麵有異曲同工之處,“文人論政”史冊上的優秀報人的辦報實踐,對現在的中國新聞輿論監督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我們也會從中得到很多啟示。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1、在涉及政策規定、政府條例等政治問題時,要堅持客觀原則和真實原則

由於新聞媒介對政府行政權力的過度依賴,很多報道在立場上已明顯地倒向上層領導幹部,降低了輿論監督的力度。新記《大公報》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針所體現的報刊獨立思想,在現代社會仍具有指導意義。因為這種獨立思想的存在,才使得《大公報》備受推崇。站在不偏不倚的客觀立場,真實地還原事實的真相,是新聞輿論監督的首要原則。

2、新聞媒體從業人員要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把握輿論監督的藝術

1939 年4月15日,《大公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報人宣誓》的社評,表明了三點:一是“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的辦報宗旨,二是做“國家的忠卒”、“政府的諍民”的言論責任,三是“威武不屈,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的報人節操。⑦具有強烈責任感,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這是那一批知識分子的共同特色,也是中國傳統文人論政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作為省委機關報主辦的係列報,《南方周末》必須承擔起輿論監督的任務。但傳統而單一的宣傳意見、傳遞政治信息的方法在如今多元化的社會中已逐漸不為公眾所接受,於是《南方周末》在形象上做文章,其宣傳策略可圈可點。汶川大地震後的第十天,《南方周末》發表《孤島汶川的人性百態》,題下是一張5月20日河壩州委為地震遇難者默哀的四欄大照片,記者對黨領導閉上眼睛深情默哀的場麵進行特寫,這樣的宣傳策略比紙上談兵——講解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更有力度、有細節、有深度。

3、媒體從業人員也要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和素質

(1)要有維護正義、公平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被譽為“中國揭黑記者第一人”的王克勤在接受采訪時坦言:記者應該是“維護正義、公平和法治的戰士”。

(2)要有強烈的愛國心。用《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的話說:文人一無權,二無錢,有的隻是一顆忠心和一隻禿筆。他們從愛國的立場出發,審時度勢,議論得失,遇到禍國殃民之事,便嫉惡如仇、鞭辟入裏。總之,文人盡其“立言”之責的表現之一就是用文章為國家揚善除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