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全媒體時代出版編輯的流程再造和文化責任
新聞與出版
作者:汪湛彬
【摘 要】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出版社在傳統出版的基礎上開始關注和實施新媒體出版業務,在這種形式下必須要加強新媒體相關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對傳統的編輯流程進行改造,並不斷強化編輯的文化責任。
【關鍵詞】全媒體出版 編輯流程 文化責任
隨著Web 2.0時代的到來,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與智能終端的普及,不僅使受眾得到了全方位的感官體驗,還導致了人們不同於以前的心理狀態、價值取向、審美標準以及時空觀念,更重要的是交互式的新媒體傳播使受眾不再滿足單一形式的被動地尋求和接受信息,而是主動的掌握和靈活的控製信息。①全媒體出版正是適應了當下這種媒體發展的趨勢,滿足讀者多元的閱讀需求,已成為了出版業界乃至整個文化產業界普遍關注的現象。全媒體出版是指以原版圖書內容為基礎,通過紙質圖書、手機、互聯網、數據庫圖書館、閱讀器等多種渠道實現同步發行,將資源高效整合,覆蓋盡可能多的受眾,實現“一種內容、多樣化載體、複合式出版”的目標。全媒體出版所導致的信息內容的增多,這僅僅是為受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並不會增強受眾在接收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相反還可能弱化受眾的選擇能力。所以,這就對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化其文化責任已成為一種必然。
一、全媒體出版時代的編輯流程
1、信息整合
全媒體時代通信與網絡技術的發展直接導致了信息的爆炸與冗餘。這就要求編輯必須代表讀者完成對信息的評價、證實、過濾、建構、呈現內容的任務;對信息內容的鑒別、判斷與優化是編輯存在的重要價值。全媒體時代的競爭是信息資源的競爭,但全媒體時代缺少的並不是信息,而是對信息的集約化整合和深層次挖掘。全媒體時代的編輯必須提高收集與整合信息的能力,要全麵、及時、準確地了解、收集、挖掘和處理信息,內容上囊括了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作者的作品情況、讀者的閱讀需求與購買意願、出版市場的行業訊息、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等。通過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研究、整合,為選題計劃的製訂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編輯還要充分地發揮主體選擇的能動性,主動對社會文化和信息進行優化選擇和有效把關,將編輯對信息的把關和文化選擇滲透到每一個媒體傳播行為和出版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去,對經手的信息進行創造性的加工,使其從無序到有序,從模糊到準確,把真正具有價值的文化精品篩選出來,去除糟粕,為受眾營造一個健康綠色的傳播空間。在方式上要根據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對信息內容進行細分,主要從受眾的性別、職業、民族、年齡、職業、收入、心理需求和行為反應方式等幾個方麵考察。然後通過表現形式和傳播渠道的有機整合,形成一次采集,多重整合,多渠道發布的信息生產流程,②以更好的迎合市場和用戶需求,力求給予用戶最好的信息體驗。
2、選題策劃和內容開發
選題策劃與設計工作是最能體現編輯工作創造性的一個環節,也是實現出版效益的關鍵所在。出版物生產與其他物質消費品生產有區別的是,組成這一類的單一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這就要求編輯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並且能夠敏銳的洞察市場變化與前景。
做好內容的組織和開發工作,包括組建創作團隊、作品內容審讀以及作品內容加工等。首先,編輯人員應根據產品專業性質和市場定位,培育、打造一支高效的“再創造”隊伍,並與之建立起一套高效的互動協作機製。其次,要做好作品內容的審讀與審查。作品內容的審讀與審查需要堅持與發揚三審製度,即責任編輯進行初審、編輯室主任或同行專家進行複審和主編最終審核。同時還要強調的是,在全媒體出版環境下的三審製度具體實施形式和環節要與時俱進,充當好“把關人”的角色,絕不迎合低級趣味。同時還要堅定信念,不要讓編輯的地位與價值被現代科技淡化或取代。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