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影像的視覺說服對國家形象塑造的影響(2 / 2)

而BBC的編導正是利用這些典型的視覺形象形成有力的視覺說服,給受眾造成“中國威脅論”的錯覺。

除此之外,選擇生動的、動態的視覺形象、有衝擊力的視覺形象,也容易給受眾帶來深刻的視覺印象,是進行視覺說服的有效手段。

二、視覺形象的組合

視覺形象有“1+1>2”的效果,因此巧妙的視覺形象組合能使視覺說服更有效。不僅是視覺組合,同期聲等影像以外的元素,亦能增強視覺說服力。

1、主體視覺形象與其他影像符號的組合

典型的視覺形象能表達一定的含義,這是影像最簡單的表意功能的體現。想要表達更多更深層次的含義,主體視覺形象還需要其他影像符號的配合。例如,在本片中,“太極”的畫麵經常出現。一位中國的老爺爺在練太極,本是一個平和、親切、溫柔的視覺形象。但是編導有意在將這樣的場景安排在非洲最繁忙的港口前,背景是來來往往的商貿船隻。在這位中國老爺爺的背後,是一大群學習中國太極的非洲小朋友和青年人。編導利用中國太極的視覺形象,加上“別有用心”的安排,似乎在暗喻中國的崛起不僅在經濟上對非洲造成很大的影響,在文化控製上也有強烈的入侵之勢,這種趨勢已經影響了非洲的下一代。

2、視覺形象與同期聲音效的組合

視覺形象加上典型的同期聲能營造出某種強烈的情緒,這是影像無法單獨表達的。聲像的有效組合,往往能大大加強視覺說服力。

例如,在介紹巴西最大的礦石產區時,解說詞強調中國是其最大的買家。畫麵中,龐大的挖掘機,加上進行挖掘工作時機器發出的巨大聲響,給受眾立體化地營造了一種龐大、巨大,甚至恐怖的感覺。而受眾也自然將這種感覺移植到中國身上,仿佛眼前這個龐然大物就代表著中國。

三、影像敘事的視覺邏輯

結構視覺邏輯是影像敘事的基礎。通過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次鏡頭的組合方式,形成視覺邏輯,這樣的影像敘事更具有視覺說服力。

在本片中,幾乎每一個敘事段落都運用了鏡頭序列的有效排列來達到其意圖。我們就以其中一個敘事段落為例進行分析:

片中有一段是記者在位於安哥拉的中國工地的體驗式報道。首先,是連續一組鏡頭展示工地上運作著的吊車、鏟車。這一組4個鏡頭既有微觀展示吊車細節的,又有中觀展現工作全貌的,也有展示工地全貌的。這幾個鏡頭拍攝高度、角度、景別都不相同,短短幾秒鍾,就將建築工地的外部環境交代的一清二楚。其次,是一組記者站在一群建築工人一起,介紹這個中國工地的情況。其中第一個鏡頭是近景,能看出記者周圍都是中國籍建築工人,但看不出有多少。第二個鏡頭就是一個全景,能看到記者周圍是大量的工人,還可以看到工地的部分麵貌。第三個鏡頭又回到近景,暗示受眾下麵記者即將參與到他們中間。第四個鏡頭,工人散開,一個加快了的遠景鏡頭,展示了工地的全貌,顯示出一個個工人在整個工地中的渺小。這兩組鏡頭,每組都是4個鏡頭,卻都用到三觀鏡頭的有效排列組合,形成了簡潔的敘事。

通過影像敘事形成的視覺說服是潛移默化的,讓受眾在邏輯中被說服,顯得更理性。

“形象對於受眾來說,他們不是將之作為一種中性的客觀景象來接受,而是和自己的個人經曆以及文化背景結合起來綜合分析。”④因此,視覺形象對受眾來說,不是簡單的形象,巧妙地借助視覺形象形成視覺說服,需要考慮很多因素:視覺形象背後的意義、受眾的知識文化背景、視覺形象的搭配、視覺的敘事邏輯等等。尤其是在營造一個正麵或負麵的國家形象時,要注意影像潛移默化的視覺說服力。

參考文獻

①於春江,《論形象性、標記性、象征性在視覺說服中的作用》,《北方文學》,2011(7):140

②蘇亞飛,《淺論視覺說服與平麵廣告》,《中國集體經濟》,2009(4):129

③李曉林,《中國國家形象廣告的視覺說服思維——以兩部中國形象廣告片研究為例》,《今傳媒》,2011(4):37

④任悅:《視覺傳播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2011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