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心靈對心靈的對話,是一場深入人的精神肌理和心靈角落的對話。將新聞人物心靈探尋作為串聯每個故事的主要支撐點。正如柴靜所說,《看見》也可以看作一個文學節目,文學可能是一種閱讀的態度吧,就是對人靈魂過程的呈現,不輕易做出褒貶或者評判。②
二、邏輯板塊式的敘事結構
電視新聞作品需要通過自成體係的語言符號的一係列有機的組合,才能形成傳達意義的敘事文本,才能被觀眾所解讀。彼得·布魯克斯說:“敘事不僅僅隻是一種簡單的口頭或者行動的講述,它通常是複雜的、多層次和持續的”。
“同一事件,不同的視角,不同的介入方式,不同的素材組合,都會影響內容的傳達。”③因此電視新聞的敘事結構在今天越來越重要。敘事結構可以增加節目的深度,形成張力。不同的結構方式往往是一個節目風格的表現。
約翰·艾利斯認為電視敘事通過片段,也即通過相對自立門戶、彼此不相銜接的一個個場景來完成的,“從一個片段到下一個片段的運動是一種交替而不是連續”。於是所有的電視敘事都是係列的而不是線性的。④ 《看見》欄目往往采取邏輯板塊式的結構來講述故事。
邏輯板塊式是一種類似於議論文的電視新聞形式,每一個板塊一個中心,板塊與板塊之間有邏輯關係,但是這種邏輯關係不是線性的,沒有時間做承載,而隻是為了說明問題,得出結論。⑤邏輯板塊式的結構使得整體節目的結構清晰,每一個板塊看似獨立,卻為共同的中心服務。《看見》的節目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2011年8月14日播出的《專訪藥家鑫案雙方父母》。節目分為6個部分。
第一部分 敘述事情經過,引出話題
敘述藥家鑫案的梗概,以及藥家鑫已經被判死刑,死者張妙也入土為安。
紀實張妙家庭的現狀,采訪張妙父親張平選對結果高興但也同情藥家鑫父母。
藥家鑫父親藥慶衛開微博向死者道歉。紀實藥家現狀和藥家鑫的遺物。
第二部分 反思藥家鑫教育過程,分析其性格成因
藥家鑫父母講述:對藥家鑫教育要求太嚴格、太嚴厲、要求盡善盡美。
藥家鑫自述:小時候練琴被父親嚴打,患網癮被關地下室,曾特別壓抑,想過自殺。
第三部分 藥家鑫極度自卑,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
青春期開始後,從沒照過相;四個月內剪掉60斤肉;大學期間瘋狂帶家教;苛求完美,要幹大事。
第四部分 案件真相,解釋疑團
為何在父母的陪伴下自首?起初不知道事件的真相。
為何動刀原因?害怕,慌,農村人難纏。
藥家鑫是富二代?介紹其父母的工作,身份,經濟條件
為什麼不早點說出真相? 再多解釋也無濟於事,沒想那麼多
第五部分 繼續反思藥家鑫的教育問題
父親拒絕藥家鑫臨刑前捐獻眼角膜的要求。
父親對藥家鑫說話偏激 希望他人以此為戒
第六部分 兩個家庭的和解與寬諒
張平選 希望藥家鑫父母寬心,退回藥家20萬元的賠償費
藥慶衛 承諾幫助照顧張妙的父親和孩子
這六部分的關係看似沒有那麼的嚴密,但是完整清晰地解釋了藥家鑫殺人案背後的種種為人不知的事情。邏輯板塊式的敘事結構突破了線性敘事結構的單一性,將藥家鑫之死與網絡輿論對藥家鑫的批判作為采訪點,不僅探究了藥家鑫殺人的原因,也展現了雙方父母對這場悲劇的反思與後悔,更是將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大愛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