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看見》欄目解析
聲屏世界
作者:趙璟一 鄭晨醒
【摘 要】《看見》作為一檔由紀實和人物訪談構成的專題節目,因其有態度、有溫度、有深度的風格引發了人們的關注。本文以《看見》欄目的周末版為例,從欄目定位、敘事結構、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等角度出發解析其欄目特征。
【關鍵詞】《看見》 敘事風格 人文情懷
《看見》作為一檔記錄現實的專題節目,它用鏡頭向我們描述劇烈變化的現實生活,刻畫新聞背後的人,感知世間的人情冷暖,了解世界,認識彼此,審視自我。
《看見》日播版開播於2010年12月6日,周末版於2011年8月7日開播。伴隨著欄目的發展,日播版漸漸淡出人們視野,並於2012年2月18日停播,形成了周播版的固定形式。《看見》以“看見新聞中的人,尋找生活中的你我”為宣傳語。它分為兩個單元:人物訪談和記錄風格的故事。人物訪談注重對新聞人物心靈世界的追尋和探問。記錄風格的故事不僅關注新聞事件本身,而且關注事件背後的人物。本文將以《看見》的周末版為例,從選題、敘事結構、人文主義情懷等角度出發解析其欄目特征。
一、呈現新聞中的人
《看見》以人為中心,以人為尺度。它讓我們看到新聞事件中的人,在矛盾中既掙紮而又堅持的人,處於選擇中的人。《看見》對人的關注延伸到了對生活的關注,對社會的關注,對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的關注。
尋找個體的普遍性,將個人的體驗感受與時代的變遷結合起來,呈現激流中國的景象。《百分之九十九對百分之一的拆遷》講的是廣東楊萁村少數留守戶與大多數搬遷戶曆時兩年的對峙,挖溝,斷水,鄉鄰之間矛盾重重。這中間我們不能武斷地說誰是誰非,但是呈現的是拆遷過程中各個利益群體之間的權利博弈。《刻章救妻背後》講述的是模範丈夫廖丹為了挽救患尿毒症妻子的生命,假刻醫院公章的故事。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對苦難夫妻之間相扶相持,中國看病難的問題,社會的溫情愛意以及法理與情共謀。從人的角度挖掘並對事件進行深度解讀,以波瀾不驚的情感打動觀眾,反映當下時代紛繁蕪雜的現實。《看見》是一麵反映當下中國現實的多棱鏡。
以一種有溫度的目光去呈現人性。“所有被稱為偉大的故事,都來自偉大的創意,幾乎所有偉大的故事創意中,都有一種人性的展示。”①《告別盧安克》向我們呈現的是德國誌願者盧安克將要離開支教了三年的廣西深山板烈的故事。通過這期節目,我們不僅看到了中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看了一個至善至真的盧安克,一個麵臨追尋自由、堅守理想和承擔家庭責任兩難選擇的盧安克。《旁觀者周星馳》從作為政協委員的周星馳;被外界質疑的周星馳;作為電影導演的周星馳;童年憧憬武俠夢的周星馳;對愛性、感性理解的周星馳五個方麵向我們展示一個立體而有血有肉的周星馳,一個接近於現實的周星馳。好的采訪是理解對方,是心靈的交流。在這期節目的結尾部分就體現了這種交流。
柴靜:我可不可以理解說這是一個不由分說的想法,我就想在這個時候說出我一生中想說的這句話。
周星馳:對對對,你有這樣感覺嗎?
柴靜:對。
周星馳:謝謝你,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