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係統指導學生寫作,打造高考高分作文(2 / 2)

(二)利用教材資源,引導學生學會積累。

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係。”可見閱讀與寫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要求學習任務繁重的高三學生去閱讀大量的書刊雜誌顯然是不可能的,這樣是不是就意味著學生一旦之前沒能有所積累,高三寫作就一定無所傾吐呢?事實上,隻要學生能充分利用好我們的教材,即便不能多讀課外書籍,精讀教材也是可以有很大的收獲的。因為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篩選的經典名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精讀分析文章結構、寫作方法,學會謀篇布局的方法,經過反複練習提高寫作能力;也可以通過泛讀讓大腦涉獵到豐富的語料信息。

(三)跳出模式套路,防止學生思維固化。

為了幫助學生在考場上作文能盡可能拿到一個保底的分數,許多教師都喜歡在平時的作文指導中教給學生一些萬能的模式。這種做法,對於寫作基礎不好的學生而言固然能在短時間內見效,但是也將學生的思維固定在了某些特定的結構上,使學生在寫作時缺少了自己的思維過程,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千篇一律,缺少靈性個性。因此,為了防止學生思維固化,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介紹但不能限定學生必須使用所謂的萬能模式,而應把原屬於學生的思維過程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個性化的讀、寫、思,在教師的指導下幫助學生自主思考與寫作,同時盡量將作文的選材定位在學生的實際體驗上,讓體驗成為學生作文的載體,成為學生有效學習和智慧的增長點,從而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四)提倡麵批形式,實現一對一指導。

針對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重批改,輕評講”或者雖有評講但籠統沒有針對性的問題,筆者建議教師可多采用麵批的形式,即在學生完成寫作後,教師及時地與學生就作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麵對麵地交流。經過筆者和周圍部分老師的實踐證明,相比於對寫在作文後麵的幾句幹巴巴的評語一笑置之的態度,學生普遍認為這種麵批的形式對自己的幫助更大一些,從心理上也會覺得這是老師對自己的重視,無形之中激發了學生寫作的熱情,可謂一舉兩得。此外,教師亦可多倡導學生自主批改評價。通過同桌之間或小組之間的互批互評,在評價他人作文的過程中,學生除了可以幫助對方發現問題,還能觀照自身,以此為鑒,同時還能訓練自身關注表達方式、關注篇章結構合理性的能力。

寫作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麵對高考的壓力,在教學任務、學習任務如此繁重的高三,教師應該盡量避免讓自己和學生做無用功,而想要真正實現減負增能,需要整體規劃,係統訓練,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配合。針對學生寫不出、寫不好作文的情況,教師既要在寫法上進行係統的指導,也需引導學生多讀精讀,完成寫作材料的原始積累,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素材,缺少體驗,學生寫作時自然覺得生澀難以下筆。此外,采用麵批的形式和鼓勵學生跳出思維模式,使作文的指導和寫作真正實現個性化。這樣,還何愁學生寫不出有靈性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