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培養積累習慣,讓學生“有的寫”
“善為文者必善積累。”積累是個性化作文的基石。作文資料庫儲備豐富了,思想磨礪深刻了,有了對人生的真切感悟,才能有感而發,寫出有個性的作文。積累按年級的不同,應該有不同的要求,循序漸進。低年級可以側重“聽”和“說”,即把日常生活中聽到的好詞、好句、兒歌、小故事等記憶下來,並主動在表達時去運用它;中高年級則可以“聽”“說”“讀”“寫”結合,教材中、課外閱讀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優美詞彙;日常生活中的小隨筆等,都可以積累起來,作為日後寫作的素材。我在教學中,就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把日常生活中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做成小卡片,分類記錄下來。如:今天下霧了;和家人外出遊玩;媽媽送我的禮物;同學間發生的一件有趣的事;今天讀的一本好書的精彩句段……記錄下來後,有時間就拿出來讀讀背背,對寫作非常有益處。我還經常在班級內開展這方麵的展覽,讓學生們有機會交流自己的積累經驗和積累成果。
通過自己幾年來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我認為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並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做好的關鍵是擺正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教師要放棄在教學中傳統的“高高在上,主宰一切”的角色,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智慧的引導者,真正的主體是學生。隻有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情感,抱著為學生的未來發展負責的態度,才能實現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