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做”合一,打造探究式高效課堂
前沿課堂
作者:陶海雲
70年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針對注入式“教授法”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學而不做,不能算學。”陶行知先生特別強調了“做”,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與今天的新課改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思想大體上是一致的,這一理論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是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的,特別是為我們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著方法論意義。2007年以來,我在實踐中嚐試“教學做合一”,受益匪淺。
一、更新了教學觀念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是封閉性的閱讀教學,它的缺點是淺習課文,讀得較少,背得更少;著重教,忽視學;重分析,輕領會;極少體現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麵對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我們必須構建新的開放型的語文教學理念,明確新時期開放型的語文教學的目的。
首先是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強化民族情感,發展學生個性。要尊重多樣文化所反映出來的多種民族的情感內涵,營造健康、豐富、積極、向上的情感世界,以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並且,學生之間也有差異,如果引導好,學生則可以共享差異,在差異中豐富和拓展自己。
同時,努力開拓文學鑒賞領域,超越“封閉性”的閱讀教學,徹底摒棄“以本為本”“以資料為資料”的狹隘閱讀觀,而是以課本為主幹,以資料為繁枝,以學生的見解為茂葉。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多鼓勵學生盡量形成個性化的閱讀體驗。
其次,我們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科學尤其是人文科學的精神,但是要“以人為本”。教學過程中,既要尊重既定結論,又不能迷信既定結論,要以批判的眼光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體現出教的自主性和學的自主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開放型語文閱讀教學也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氛圍才行。首先,應試教育的觀念逐漸被素質教育觀念替代。其次,大膽創新考試形式。現在的語文考試已經意識到,著重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包括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能力等,應用性的、創造性的考試形式正在逐步出現,這必將催生一個全新的語文閱讀教學觀。
二、改變了教學模式
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語文課變成了習題課和考試課,學生隻能在題海裏學習語文,不能很好的在生活中去觀察和感受語文的內涵。因此,學生時常會說:“語文,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往往忘記了誰是課堂的主人,命令學生這樣做,那樣做,令學生厭煩至極,主動學習更無從談起。要確立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不是單純傳授他們知識,而是教會他們如何掌握知識,在這個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就會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欲望,學習的主動性也就慢慢培養起來了。要做到這些,教師就要運用一些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遊戲、表演等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高中語文內容多,學生在枯燥的講解中很難記住,如果采用多媒體,讓學生通過影像在更廣闊的情境中聯想、創新,豐富積累,提高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