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音樂渲染美。古詩詞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係。在教學中把複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於聽覺的音律,有利於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首送別詩,詩人與朋友的離別情緒,完全寓於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學中我選用了與所教古詩的詩意相協調的古箏樂曲《陽關三疊》,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拔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到了長江之濱,黃鶴樓下,他們仿佛看到一代詩仙李白與老友握手話別後,一直佇立江邊,直到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間的情景。

3.配音穿插美。課堂上教師穿插動情的配音解說,必定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把學生帶入美的情境。如在教學《望湖樓醉書》、《曉出淨慈寺》兩首詩前,在輕音樂的伴奏下,老師動情地說:“西湖的美,美在一日四時,一年四季。在晨曦裏,豔陽下,落日中,夜幕裏,她皆能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她各具美態;她的美,在晴中見瀲灩,在雨中顯空蒙;她婀娜多姿,嫵媚迷人;她流光溢彩,亮麗照人;她樸素淡雅,清麗動人;她溫文爾雅,俏麗醉人;她羞花閉月,傾國傾城……這,正如蘇軾所寫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段話一下子把學生帶入美麗的西湖畔,激起了學生對西湖,乃至今天要學的古詩無限的向往之情。

4.吟誦抒發美。我在教完《望廬山瀑布》後,播放一段廬山瀑布的錄像,讓學生親眼目睹了廬山瀑布的雄偉氣勢,學生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後再讓學生聽配樂的課文錄音,跟著錄音練讀。這樣,學生讀起來既感情真摯,又抑揚頓挫。最後,我把學生的朗讀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聽,讓他們跟課文錄音比一比,自己評一評。學生找到了差距,練得歡了。而在一遍遍的誦讀中,學生對這首詩的氣勢和內涵的理解更為深刻了。

三、巧借多媒體,渲染朗讀氣氛

學生入情入境,感受了古詩的美後,要通過朗讀再現語言美。有感情的誦讀不僅能促進對語言的理解,還能幫助積累語言,並內化為自身的語言。在誦讀階段,適當運用電教媒體,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幫助他們背誦記憶。

《小池》這首詩描繪的景物較多,不易背誦。我讓學生看著錄像中由涓涓細流、濃密的樹陰、清澈的水麵、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組成的畫麵背誦。電教媒體創設的幽雅情景,使學生誦讀時聲音格外柔和、舒緩。畫麵上的景物,又幫助學生很快地記住了詩句。

巧借多媒體,結合語言思維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拓展古詩文閱讀的內涵和外延,可以使我們更好地體味其意境,增加閱讀國學經典的趣味,成為國學經典詩文的誦讀與教學的翅膀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