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除習作“恐懼症”,讓他們愛上表達
很多小學生畏懼寫作文,拿到作文題目便麵露愁容,感覺無從下手。事實上,隻要我們指導得當,學生入得門來,習作並非難為之事,隻要將做過的、看見的、聽到的通過吸引人興趣的方式表達出來,一篇“大作”就大功告成了。小學生“習作”,就是為了能讓學生結合生活所感輕鬆自如地表達自己的內心、學會與他人交流,它實際上是生活的一部分。基於這一理念,把握了習作的本質,摒棄了教師“寫作”的高標準來對待小學生的習作,去除了太多的條條框框,讓小學生自由表達,盡情展示,讓他們在習作中流淌自己內心的情感,傾吐自己的心聲,這樣,小學生自然就會遠離習作“恐懼症”,逐漸愛上習作。
2.培養觀察能力,讓學生有話可說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他們天真爛漫,內心幾乎被純真自由、童年趣事占據,感受的是父母親情的嗬護,無拘無束,思維活躍。田野風光、飛鳥野獸、自然風光、風土人情,這些天然的習作素材,對小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他們缺乏留心觀察的習慣,對這些事物淺嚐輒止,走馬觀花,僅僅一兩眼,甚至熟視無睹。恰如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對盲人來說猶如漆黑一片,生活再婀娜多姿,如果我們不用眼睛去看,不用心去體會,怎能感受它的美好?“生活化”習作教學首要的是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用眼睛觀察生活,更要用手去觸摸、用耳朵去聽、用大腦去思考,這樣才能體驗生活的滋味,寫出富有生活味的文字,讓人讀來如品香茗,流連忘返。
3.創造成功體驗,讓學生樂於表達
工具性是語言的第一屬性,語文學科,是運用最為廣泛的學科,習作表達是語言運用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創設機會,讓學生通過習作表達,感受習作表達帶給自己和他人的便捷、快樂,通過自己準確、精煉的語言讓別人讀後,帶給他人美好的感覺,從而自己內心產生愉悅的體驗,生成表達的欲望,繼而熱愛習作,樂於習作。
4.開展實踐活動,積累習作素材
廣闊的天地是孩子們放飛心靈的樂園,更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習作源泉。教師應結合教學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組織參觀、遊覽、春遊、野炊等活動,將學生置於大自然的懷抱,讓他們親曆大自然,擁抱大自然,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獲取鮮活生動的寫作素材。
總之,小學生閱曆淺顯,接受和理解新知水平有限,小學習作教學可謂任重而道遠,讓學生熱愛生活,喜歡習作,善於表達是習作教學的最終目的。讓我們共同攜手,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為使小學習作教學之途更寬廣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