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製約小學習作教學的原因和應對策略(1 / 2)

製約小學習作教學的原因和應對策略

探索交流

作者:劉穎

新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的寫作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評價的能力。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方向是培養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裏話”,杜絕學生說假話,空話、套話。提倡小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引導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運用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描繪屬於他們內心世界的美好。因此,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應貼近小學生實際,選擇貼近學生喜好的課題,使他們易於動筆,樂於表達。然而,現實的小學習作教學卻並不樂觀,據調查:僅有不到20%的學生喜歡習作,40%的學生對習作感覺平平,而接近40%的學生不太喜歡習作,甚至抵製習作。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何在?是哪些因素導致學生厭倦習作教學呢?本文結合自己平時教學的所見所感,就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造成學生習作水平低下的原因做一闡述,並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期與同行共研。

一、造成小學生習作熱情低下的原因分析

小學生之所以對習作產生畏懼甚至抵製的心理,究其原因是他們在習作時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教師每每布置一篇作文下來,讓他們去完成,對於部分學生來說,無異於一種痛苦的煎熬,猶如擠牙膏般的煞費苦心,才最終完成任務,殊不知交上去的作業要麼是讓讀者感覺味同嚼蠟,要麼是無病呻吟。通過對這些現象的分析,我們不難找到“病根”:

1.缺乏細致觀察生活的習慣。很多小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沒有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對豐富多彩的生活不能細致的觀察,對身邊的現象熟視無睹,因而在習作表達時,空話、套話堆砌,語言既無生命力,更無吸引力。

2.缺乏豐富的語言積累。一篇優秀的習作,其語言必然是優美生動的,是充滿鮮活生命力的。這些靈動優美的語言需要小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整理,不斷積累。如果缺乏這樣的積累,勢必造成他們語言蒼白無力,空洞無味。

3.缺少基本的表達方法。恰當的表達方法,可將典型的素材,優美的文字恰當的呈現出來,讓讀者對本司空見慣的事物產生新奇之感,產生引人入勝,吸引讀者去仔細品味文字,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

4.對習作形式、習作內容的過多要求一定程度上鉗製了學生的思維。習作原本就應是學生思想情感的自然釋放,是學生心靈的自由飛翔!小學生,他們最吸引人之處就是童趣、童心、童真,習作中他們表達出的語言最天真無邪,透露出的淳樸幼稚真是他們內心真實情懷的流露。然而傳統的習作教學,過多的對他們習作表達的形式、語言提出了要求,無形中壓製了他們自由表達的美好願望。

二、打造小學生習作有效教學的策略

鑒於上述原因,小學生習作水平相對低下自然不足為奇,隻有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創造性地教,引發學生細致觀察生活,不斷積累素材和語言,養成善於記錄生活點滴的良好習慣,在習作中不斷體會表達帶來的樂趣,他們的習作水平才會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