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學中的互動交流探究
探索交流
作者:張正柏
【摘 要】
初中生作文評改中,長期保持的傳統模式是由教師對學生的作文進行精細的批改、打分。學生在整個作文寫作的過程中,隻是寫作文的角色,始終處於被動位置。這時教師不僅是學生作文寫作過程的主導,又是這個過程的主體,不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力。本文針對這一現象,提出了互動交流式的作文教學方法,分析了該方法的優勢以及具體落實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作文 互動交流模式 批改
在中學生的作文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是從教師命題並指導,到教師提供例文到學生寫作,再到教師評改這樣的模式進行。在這種模式下,教師的評改是一個個體差異性很強的過程。語文教師的隊伍非常龐大,各個教師的個性各有不同。有的教師喜歡把自己的思維方式強行加到學生身上,根據自己的想法和口味對學生進行指導。這樣一來,不同個性的學生被教師同化的教育方式變成了雷同的學生,使學生寫的作文失去了個性,千篇一律,造成了寫作過程程式化,作文內容呆板的後果。
互動交流式作文教學法是基於以上問題提出的新型教學方法,其目的是加強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加強學生對作文寫作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與教師的良性互動交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教師在其中起導向作用,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和智慧,並鼓勵同學之間的互相交流,激發群體智慧,最後實現資源共享的學習境界。
一、互動交流模式的優勢
1.增強學生的作文信心
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對寫作文一直是沒有信心的狀態,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須要讓學生對作文的書寫有信心,要讓學生認識到,隻要對生活進行細心的觀察,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表達自己對社會和自然的感悟,作文書寫並不難。當前學生寫作最大的問題就是內容空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讓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從自己的實地體驗中尋找實實在在的材料,而不是讓學生接到題目後苦思冥想。而熱烈的討論,會使學生打開思路,發現身邊的可取之材。比如“讓世界充滿愛”這個題目,先讓學生展開討論,大家分享各自身邊的人和事,是如何讓人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正能量和愛,學生們通過講述和討論,對如何把握這個題目所需的材料就有了更深刻的任何和更靈活的把握。這樣在選取材料時,學生就不會覺得自己無話可說,在麵對作文題目時,就會信心十足。
2.啟迪學生的立體思維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輻射式的信息傳遞模式是限製學生思維的罪魁禍首。實施互動交流教學,可以把學生和教師結合起來,使每一個點都能夠進行信息的傳遞,由傳統輻射式信息傳遞模式,轉向網狀模式。每一個學生和老師一樣,都是一個信息的發出點,交流內容不再是教師告訴學生應該如何想如何寫,而是學生各抒己見,表達自己想要如何寫,再由每一個學生提出不同意見。教師在整個過程中不給出對錯的評價,而是沿著學生的思路對其進行引導,幫助其挖掘更深層次的認識,巧妙結合學生之間的不同認識,給學生的思維編織起一張立體的網。對比傳統說教模式,學生在互動交流過程中發散了思維,積極地思考,寫作思路被拓寬,更加靈活。
3.教會學生作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