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校本課程下小學作文課堂有效教學的探討(2 / 2)

第二,描寫。敘述和描寫是記敘的主要方法。受小學生認識水平、表達水平的限製和思維惰性的影響,他們在思考時,習慣於籠統的、概括的敘述,就是能描寫也不能夠做到細致生動,缺乏個性。而把文章寫具體的秘決,主要是運用描寫的手法。要通過人物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環境描寫、場麵描寫等訓練,從而培養學生在描寫時能抓住事物特點,繪聲繪色地加以描述的能力,使事物在他們筆下得到具體的展現。

作文是小學生的精神家園,是他們學做真人的一種曆練。作文的過程就是培養高尚情操的過程。小學生從觀察、感知、體驗、領悟到捕捉信息,行筆成文,其問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他們認識世界、感受真情、陶冶心靈的過程。

(二)學會從身邊感性的材料出發

高年級學生的概括已達到初步的抽象概括水平,能對事物的本質特征或屬性進行抽象概括。所以,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采取種種方式,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感性材料出發,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提煉作文的中心思想。

例如,一位教師在指導作文《記寒假中的一件事》時,這樣點撥、指導學生。

師:你準備寫春節前在農村幫助奶奶蒸饅頭的事,你能告訴大家為什麼寫這件事嗎?

生:我覺得那次蒸饅頭特別有意思,那場麵真熱鬧。

師:你為什麼會覺得特別有意思?你有沒有想一想,現在農民為什麼有可能一下子蒸那麼多饅頭?偏僻的農村如今怎麼會這麼熱鬧?

在小學生已經基本學會或基本掌握口語的基礎上,要讓小學生學會用筆來說話,實現口頭到筆頭的跨越,把寫作變成一種由內到外的自由傾吐,使小學生對於寫話有興趣,樂於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毫無拘束地寫下來,學生的思維一開始在事情的表麵現象上,教師循循善誘,引導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事情所蘊含的意義,提煉文章的中心思想,從而發展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

【結 語】

小學作文是小學生運用書麵語言的綜合練習,是衡量其語言綜合素養的重要標誌。小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語言反映客觀現實,表達真情實感以培養表達能力的綜合訓練過程。是學生作為主體能動地認識世界,並用書麵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感受的練習活動,通過采用校本課程下小學作文課堂教學的創新,為小學作文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張敏. 引進生活元素 激活小學作文的生命內涵【J】. 才智,2014(24)

【2】王廣娜. 淺談對小學作文教學的幾點認識【J】. 學周刊,2014(31)

【3】張國華. 關於個性化小學作文教學的探究【J】. 廣東科技,2014(06)

【4】彭華燕. 讀寫結合,創建個性化作文課堂【J】. 學周刊,2014(23)

【5】師小娥. 淺談小學作文教學的有效策略【J】. 才智,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