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展現和諧魅力
以《散步》為例,文章選取“散步”這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親的關係為主線,漸次展現了一家四口祖孫三代互敬互愛,融洽和諧的關係,體現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文章雖然篇幅短小,卻富有濃重的情味,這種人與人之間的融洽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和諧,當然人和自然的共處更是一種和諧。如《明天不封陽台》《都市精靈》等為我們展現了美好的山水草木以及奇異的鳥獸,這些和諧的自然組合,構成了人類生存的最佳環境。作為人類,要善待自然,因為隻有和諧,我們的生活才會安定,我們的生活才會美好。
4.突出創新意識
江澤民同誌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知識、課本、教師為中心,教師是課堂的全權組織者,學生隻是被動的學習。而新課標的理念,要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學習。教師是引導者、參與者,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尊重學生,能傾聽學生的建議和想法。新課標的實施,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突出學生的創新靈性成為可能。一位教師在授《濟南的冬天》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閱讀。學生通過閱讀,獨立思考提出了各種各樣有價值的問題,如:一學生問:“為什麼濟南的人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著落,有了依靠?”另一學生馬上站起來說:“這要聯係前文,因為小山把濟南周圍圍了個圈兒隻有北邊缺點口,好像把濟南放在搖籃裏當然覺得有了依靠。”又有一學生站起來補充:“搖籃讓我想起了媽媽……”這些教師及時給予了表揚,孩子們心裏也樂開了花,其他學生也紛紛想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交流、發言,能拓寬他們的思維,提高他們的能力。學生自然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學中教者隻不過適時的加以點撥和引導而已,學生也能充分感覺到通過自己的主動實踐獲得知識的快樂,他們會更感興趣的學習。
總之,教師教會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千萬不能忘記培育人的這一神聖職責。在當今社會,不僅要有高智商又要有高情商,有時甚至情商作用蓋過了智商。為了學生後天的發展,讓我們攜手奮進,托起明天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