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對數學的感知
實踐真知
作者:邵亞琴
新《綱要》明確指出,數學教育的目標是:“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數學教育的內容是“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學概念,並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也就是說除了常規的教學活動之外,幼兒在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生活資源都可以成為幼兒學習途徑,在潛移默化的遊戲、生活之中認識學習數、量、形、時間、空間等知識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幼兒在輕鬆、愉快中獲得數學知識和經驗。
在幼兒園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常規是何等重要,它是幼兒了解日常活動中基本的社會行為準則的重要途徑,也是幼兒學習自我管理的重要方式。常規與幼兒的生活緊密相連,就在這無時無刻都圍繞在幼兒身邊的常規中也蘊含著許多的數學知識。
1.左右在哪裏?小標記來幫忙
能正確區分左右,這是大班幼兒所要掌握的知識,對於小班幼兒來說是有很大難度的,但在一次的戶外活動的時候,我組織幼兒玩開汽車的遊戲,有2位幼兒邊玩邊說“小汽車往右轉。”“我的小汽車會往左轉。”,我一看,寶貝們還真轉對了,於是其他幼兒也紛紛模仿起來,小班幼兒怎麼會區分自身的左右呢?不會是剛巧蒙對的吧?經過觀察我發現這確實是幼兒已經知道了的。
原來在幼兒剛進幼兒園時,在上盥洗室的時候,幼兒總會發生擁擠的現象,針對這個問題,我采用箭頭“→”“←”貼在門口的兩側,並告訴幼兒進盥洗室的時候手摸“←”的箭頭,出來的時候摸“→”的箭頭,身體靠著門邊一個跟著一個走,盡量不要與對麵的孩子相碰。同時,每次在幼兒進盥洗室的時候,我都會提醒幼兒“請靠右邊走!”,出來的時候也是,漸漸地幼兒形成了這種靠右走的習慣,每次一說到:“小朋友們靠右走哦!”幼兒就會反射性的看一下右手,然後往右邊移動。可見在常規中箭頭的使用間接的幫助幼兒理解了左右,這不是比在課堂上枯燥的教更能讓幼兒接受麼。
由於我班喝水、洗手、擦毛巾都集中在盥洗室,而小班幼兒由於年齡小,雖然一直強調請排隊,不推擠,但都沒有什麼改善,每次一到飯前小便洗手喝水的時間,裏麵總是鬧哄哄的,盥洗室地麵有水後容易滑倒,小朋友之間擠來擠去也容易摔跤,這該怎麼辦呢?我隻在中間貼了一條長線條,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知道了長線條是等待倒水的孩子排隊的地方,倒完水幼兒會自覺的往左走,避免與右邊洗手的孩子相碰,而這正是學在生活,用在生活啊。一個小小的標記不僅解決了盥洗室的問題,同時也間接的幫助幼兒感受左右之分,避免了枯燥的課堂學習。
2.小星星學數數
學期的最後一個月,幼兒通過一年的學習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口語表達能力也增強了,這時我班幼兒能有一定的集體意識,但不是很強,因此我嚐試了由幼兒自己選擇小組長,再有小組長選擇自己的小組員,比起教師選的小組長,幼兒更願意聽自己選出來的小組長的話。這樣一來,教室裏管理起來也相對容易了,為了讓幼兒集體意識增強,我采取了星星兌換製度:一個小組積滿6顆星可以蓋一個印章,積滿7顆星可以出去玩滑滑梯等等,幼兒對此興趣濃厚,都很積極的想要為自己的小組增加星星。幼兒能主動的去數一數自己一組有幾顆小星星,但有的能力弱的幼兒會數錯,這時能力強的幼兒會手指著小星星一個一個數給能力弱一些的孩子看,還說:“你看我來數,從上開始,你跟著我一起數!”這樣不僅凝聚幼兒的集體意識,而且還有助於幼兒手口一致的數數能力,為以後的學習做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