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誦讀是實現以情傳情的最佳途徑,它能將無聲的文字瞬間轉變為激蕩學生心靈情感的浪潮,引發學生內心的強烈共鳴。
同樣對於《春》的教學,我與學生運用輕快、欣喜的語調,瞬間讓學生感知出充滿生機的春草、溫柔綿綿的春風、浸潤心靈的春雨等形象,感受到春意盎然的美好春光,帶給人心靈的放鬆與舒展。教學《最後一課》時,則在深沉、悲憤、富有感召力的朗讀中體會愛國的情懷。
語文教材中像《春》《最後一課》這樣的佳作可謂俯拾皆是,通過朗讀體會充分體會內在情感,感悟人生的哲理。在語文教學中,以情悟文,以情達理,以情引智,情知合一,才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
四、激情講解,點燃學生情感火花
教師的語言,對於課堂的成敗,對於課堂是否精彩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語文課堂,如果我們教師老氣橫秋,課堂語言一成不變,必然不會激起學生的情感認同,他們也必然會身在曹營心在漢,遊離於課堂之外。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語言不僅要準確精煉,邏輯性強,更應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夠渲染課堂氣氛,尤其是在課文中的動情點,要充分運用課堂導語,巧妙過渡,以情導情,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如在教學《江城子·密州出獵》時,我借用宋代俞文豹《吹劍錄》中對“豪放派”與“婉約派”不同風格的比喻,婉約詞恰如“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豪放詞猶如“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我在講解中,模仿兩種不同流派詩詞的語言、動作、表情來詮釋,學生的情緒完全被我引入了對古詩詞的探究中,他們的求知欲望、好奇心,也被極大的點燃。
五、優化手段,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文章不是無情物。”文學作品在展現多姿多彩生活畫卷的同時,也必然滲入了作者的喜怒愛恨。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美文佳作,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之前,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手段,將學生引入美不勝收的閱讀情境。
例如《春》一課的教學,我借助多媒體展示“山朗潤起來了” “ 草綿軟軟的”“ 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並配之以輕快的樂曲。學生邊聆聽,邊遐想,調動了各種感官,使引發他們產生了豐富的想象,整個身心都被這充滿生機的春景所感染。即便是那些平時學習不太認真的學生也被吸引到課堂中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更優化了教學效果。
總之,情感是語文課堂的生命,失去了情感的潤澤,語文課堂將變得毫無生機與活力。我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開發和利用情感因素,將其落實在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陶冶情操,滋養心靈,感受美麗,這樣,才能不僅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效,更培養出心智健全,健康發展的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