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有一次我布置了一項社會性的綜合作業,結果發現班上的一位男生總是抄別人作業,平時上課也老愛搞小動作,他這樣的學習態度讓我一時火冒三丈,冷靜下來後,我意識到教育目的的重要性。在找該生談話的過程中,我指出了他的三個優點:“第一,你有較強的鑒別能力,知道這個版本的答案是正確的;第二,你有一顆細致的心,抄作業都能抄的滴水不漏;第三,你有一顆上進的心,想得到老師的認可,想擁有好的成績,這一點,多麼難能可貴啊”。 一席幽默的話,讓這位學生自己也忍俊不禁的笑出了聲,但那笑容過後,他又迅速恢複了嚴肅,並主動承認自己確實是抄襲了他人的作業,並向我保證以後的作業一定自己完成,不再抄襲。恰如其分的幽默讓他如釋重負,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也讓這一次原本是嚴厲的批評變成了一次愉悅和諧的交淡,以婉轉的指出使學生認識並主動承認了錯誤,教育效果顯而易見。
三、化直白說教為藝術激勵
著名的《四塊糖》的故事,就是教育家陶行之以自身行動化直白說教為藝術激勵的一個絕好例子:陶行之在任育才小學校長時,有一次在校園見到一個學校向另一個學生扔石塊,他當即製止了那個學生,並讓他下午兩點到自己辦公室去,下午,不到兩點,學生就來了。陶校長滿懷笑臉的請他坐下,拿出一塊給他並說道:“你很準時,這塊糖是獎給你守時的。”學生正在驚訝。陶校長又給了他一塊糖,說:“我製止你時,你能立刻住手,這說明你尊重我,再獎你塊糖。”接著他又拿出第三塊糖給這個學生說:“聽說你打人是因為他欺負女同學,你的行為屬於見義勇為。你有與壞人做鬥爭的勇氣,我再獎勵你一塊糖”。學生聽到這哭了,說:“我錯了,他不是壞人,是我的同學啊。”陶校長笑了,又給了他一塊糖,說:“你自己已經認識到了錯誤,我再獎勵你一塊糖”。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都很喜歡那些成績優異、乖巧聽話的孩子,而對於那些調皮搗蛋、成績差的學生總免不了要批評教育,試想這種絮絮叨叨、找錯兒的批評能產生效果嗎?這樣的批評教育方式隻會使他們產生逆反、抵觸心理,有時還會導致師生之間的摩擦,釀成不好的結果。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中要用一顆包容的心去對待這些學生,不能全麵否定他們的行為,在對其進行批評教育時要多以激勵性的語言喚醒他們的上進心與積極性,以激勵性的語言去感化他們,與他們建立起心靈相通的橋梁。
批評是為了不批評。麵對學生的錯誤,班主任要首先考慮一下學生的感受,使批評變得不再是對學生自尊心的傷害,以科學恰當的批評使學生誠心接受,及時糾正錯誤。隻有適時巧妙的批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對症下藥,收到“無聲勝有聲”的管理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