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課本資源,豐富議論文寫作素材
杏壇論道
作者:周曉美
【摘 要】
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議論文寫作是教學任務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本文就如何活用課本已有的資源,豐富議論文寫作素材這一主題展開探討,提出活用課本中知名人物生平事跡,活用課本中人物和事件素材,活用課文中的詩詞名句素材等策略。
【關鍵詞】
初中語文 課本資源 議論文 寫作素材 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進行議論文寫作訓練過程中,經常發現許多學生寫著寫著就麵臨沒有素材可以加以引入的尷尬情形。而議論文的寫作特點與要求就是必須以非常豐富、非常翔實、非常可靠的事例作為論據對論文提出的觀點加以論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明白“厚積而薄發”的道理,要求學生注重知識積累,關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各類時事,學會從日常學習中積累寫作素材。從而讓學生懂得在寫作中真正可用的素材是非常豐富的,隻要擁有一顆善於挖掘、敢於發現、積極積累的心,當“山窮水盡”之時將素材挖掘的方法轉向於“內求”,將目光與思維投入到自身已經學過的課本,同時注重發揮關聯性挖掘技能,將課本中的資源進行適當的轉換,促使其轉化為服務於自身寫作的“活水源泉”,往往可以起到非常出奇的效果。下麵結合多年來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就如何充分利用好課本中的資源,豐富議論文寫作素材這一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一、活用課本中知名人物生平事跡
通常說來,能夠入選到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不管是文章本身還是文章的作者都具具很高的知名度,不管是文章內容本身還是作者的道德品行都稱得上是楷模,特別是作者日常品行中的一點一滴,無不折射出作者高尚的人格品質與魅力,無不蘊含著豐富而崇高的精神內涵。比如,孔子、孟子、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歐陽修、蘇軾、李清照、辛棄疾、陸遊、魯迅等等,他們的生平事跡在初中課文內都或多或少的出現過。為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切實著眼於豐富學生的知識量,積極依托於所學課文引導學生對他們人格魅力的品讀,加深對他們崇高精神價值的深入理解,加強對他們獨具特色個性的體驗,引領學生加強有關他們生平事跡材料的積累,培養學生對這些知名人士的曆史史實閱讀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從而為他們寫作過程中,將他們的生平事跡轉化為議論文的重要論據素材。例如,教師引領學生對孟子所作的《孟子·公孫醜下》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有關他母親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從而讓學生寫作過程中將此作為“環境非常重要”這一論點的重要論據加以引入。
二、活用課本中人物和事件素材
多年來,初中語文教學實踐經驗感到,許多學生一到作文寫作練習課或在考試寫作習題作答時,便出現愁眉苦臉、憂慮重重、痛苦不堪的樣子,久久抬頭張望天花板,或歪著頭閉目咬著鋼筆頭,感到無話可寫,難以下筆。殊不知他們犯了一個特大的錯誤,那就是將語文寫作與日常的語文學習割裂開來,不知道自身跟隨著老師所學的課文內容就是一座寫作時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寫作素材金礦”,隻要稍加改造或變形,便可以作為議論文寫作中的極其有力的論點依據。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導學生進行作文寫作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善於積極挖掘所學課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素材,有時可以采取“隨堂訓練、學以致用”的方法加以訓練,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明確所學語言課本中的內容本身就是寫作的豐富素材源泉。例如,我引導學生對“冰心所作的《荷葉母親》”和“泰戈爾所作的《金色花》”兩首詩教學實踐過程中,隨即引導學生以“感謝媽媽需要理由嗎”主題的議論片段寫作,要求他們緊密結合剛剛所學《詩兩首》中的素材,結果“媽媽,您是冰心筆下的荷葉,無私、寬容”“媽媽,泰戈爾筆下的那朵金色花”“媽媽,追隨著您的身影,快樂、無憂”“媽媽,您是風雨中的一把傘”“媽媽,您為我遮擋炎熱,為了撐起一片明淨的天空”……等非常富有感染力的語句躍然紙上,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