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當此人衝到陸皇後麵前時,陸皇後卻拒絕上馬,其道:“我乃大魏之後,君要我死,我不得不死,如今奸臣當道,大魏亡期不遠矣。即使我苟且活下,然讓我活著看大魏滅亡,倒不如削我之首,剃我之肉。你今日冒險而救我,你的情意我陸霽隻能心領了。不枉你我知己一場,趁別人還沒認出你,快走吧。”
隨後陸皇後起身自撞於石柱之上而死。白衣人拚死搶出陸皇後遺體,安葬於洛陽城東陽城山。
陸皇後死後,陸齊被削去官職歸隱田園。而立公孫貴妃為皇後,並廢黜太子曹康,貶為庶民,改立公孫貴妃的兒子年僅4歲的九皇子曹潛為太子。從此朝政把控在了費青、賀向和公孫芝的手中。而沒多久,費青架空了公孫芝獨掌朝政。
隨後魏蕩帝整天沉溺於酒色和特殊的癖好,以至於朝政日衰,賦稅加重,民不聊生。因為大興土木之故,徭役賦稅已是平時的五倍。
加之陸齊離去,無人可以管住各地刺史太守。雖然公孫芝被任命為大司馬,但是公孫家族隻是幽州遼東小望,各大門閥士族皆不滿其掌權,各州郡官民皆思變。並且公孫芝本身就在聯係其他勢力,意圖推翻費青、賀向二人。
終於,昭明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三,因不滿官吏的壓破和歧視,幽、並、冀三州十三郡的匈奴、鮮卑、烏桓、羯四族的一部分貴族掀起叛亂和暴動,燒毀府衙,屠殺官吏和無辜百姓。頓時北方邊界戰火紛飛。不久,並州屬北域長史府被攻陷,大魏失去了對雁門郡以北地區的掌控。四狄叛軍進軍雁門關,妄圖入主中原。
另外在兗州泰山郡有一人叫鄒晉,是陰陽家創始人鄒衍後人,但是到了大魏,鄒晉一族已經和陰陽家沒什麼關係了。有一天,鄒晉去泰山祭祖,一童子攔住了鄒晉,給予其一本《天衍》,稱書乃是其祖先鄒衍給予他的,讓他在亂世前先平定天下,安撫百姓,隨後將有一人,代暴魏而立新朝,屆時率本部投靠與他,天下可共享盛世。
於是鄒晉日夜參讀《天衍》,習得陰陽家大法,自稱“紫微天尊”,帶領弟子81人,治病賑災,廣施救濟,傳教於青、兗、徐、豫、冀、司六州,得弟子50餘萬眾。
後逢北狄諸族造亂,大魏朝廷北顧之際,於昭明十四年臘月二十一起兵造反,號稱“紫微軍”,頓時連接攻克郡縣,屠殺門閥大戶和朝廷官員,聲勢浩大,洛陽城幾次被圍,魏蕩帝帶領宮中嬪妃大臣等倉皇逃亡西都長安,隻留司隸校尉章武帶一萬虎賁軍衛洛陽。
在此危急時刻,右將軍喬謂向魏蕩帝進言,請求重新任命陸齊擔任大司馬,以平定叛亂。魏蕩帝同意,但使者屢次前往南陽郡請求陸齊出山,陸齊閉門謝客。
魏蕩帝不知所措,此時宗正卿曹代諫言:“陸齊心結,全在於費青,隻有除了費青,並且陛下能為陸皇後的事情道歉,陸齊必然出山,而天下則可平定。”
魏蕩帝聽此話語,開始猶豫不決。而費青憑借對魏蕩帝的了解,知道遲早會殺了自己。於是在當天夜裏,費青往給魏蕩帝肉餅裏偷偷下毒。
當晚,一代暴虐之君魏蕩帝駕崩,而費青急忙統領宦官和親信占據未央宮,立公孫皇後兒子,太子曹潛為帝,年號大興,史稱魏烈帝。
事後一名叫殳冶的內衛目睹了弑帝的全過程,擔心事情敗露,尋找到右將軍喬謂,將費青弑君之事和盤托出。喬謂聽之大怒,隨後聯合正在潼關演武的左將軍、秦州牧薑楷,扶風太守虎牙將軍曹胤率軍殺入未央宮,誅殺了費青一幹人。
但在未央宮中,對於新魏帝曹潛,眾人無計可施,左將軍薑楷主張廢除曹潛,立陸皇後的兒子廢太子曹康為皇帝。但是喬謂不願陸家勢力回到朝廷頂替自己現在的位置,於是拒絕了薑楷的要求,宣布繼續擁護曹潛。
左將軍薑楷、虎牙將軍曹胤見喬謂私心已起,恐喬謂對自己不利,於是借口平叛,返回秦州。
就此,7歲的魏平帝曹潛就成為了新的魏帝,年號大興。而朝政大權掌握在新的大司馬喬謂的手中。同時公孫一族也和喬謂聯手,共掌內廷。陸氏家族則在暗地裏影響著朝政。最可怕的是,除了內鬥,大魏帝國的半壁江山已經被北狄諸族和東部起義軍所占領,戰火燃遍了崤山以東。
於是喬謂召集眾將士商量如何平叛退敵。喬謂身旁有一謀士,姓李名峪,字峽初,秦州隴西成紀人氏。其獻策說:“其一,如今曆經蕩帝一代,朝廷早已外強中幹,若隻有民變或狄亂一支,吾等尚可以平定,現在內憂外患,戰火遍布冀、幽、並、青、兗、徐、司、揚八州之地,誠不是我等可以集中平定,何不發出檄文,讓各地募兵,組建民團郡兵,由我等派人過去接收指揮,此一可解決兵源不足的問題,二來可以乘機擴充我們的勢力,這樣以後朝廷不就是我等掌控,如此可像先皇武帝一樣奉天子以令不臣。其二,當年平惠之亂,魏思帝召涼州牧馬錫上洛平定,我們何不召涼州牧馬衎,且涼州軍凶悍威猛,常年與北狄西戎征戰,外族皆恐懼涼州兵,有童謠道: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涼州鴟苕,寇賊消。鴟苕翩翩,怖殺人。我們可以調青衣涼州兵入關,以為我之刀劍,此二策下,紫狄雙亂一年可平。”
喬謂讚曰:“善!”
隨後各地開始貼出募兵統調檄文,以對抗內叛外亂。然而上令下不達,各郡州太守州牧紛紛私統兵勇平叛,分裂之勢已成定局。
大魏所創造的二百二十四載一統江山將再次陷入分裂,欲知亂世何去何從,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