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2月,日軍攻占海南島,蔣介石稱之為“太平洋上的九一八”。3月,日本宣布統轄中國南海諸島,很快又提出對南太平洋大片領土的要求。蔣介石期待著日本的不斷挑釁,美英等國將走上製裁日本的道路。
當年7月,就在蔣介石為英國與日本簽訂《有田——克萊琪協定》,英國承認日本侵華行動合法,承諾不援助中國抗戰,而大受打擊的時候,美國政府正式通知日本,廢除《美日友好通商航空海條約》。這是中日開戰以來,美國政府所采取的第一個對日製裁措施,無疑對中國是莫大的鼓舞。
9月,歐洲戰爭爆發,由此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國民政府來說,幾年的死拚硬擋,終於等來了國際形勢的轉機。“苦撐待變”,就是期待國際矛盾發生有利於中國的變化,使中國得到強有力的盟友。
對蔣介石來說,在兩年前,他就預想將中國的抗戰堅持到歐戰爆發,曾有人懷疑他的策略,現在這一預想終於實現了。他認為中國抗戰最大的基本策略已經達成,“我國抗戰兩年,期待國際變化,今果有大變化矣……如我能擇善固執,謹慎運用,餘深信國家必能從此複興也。”
借助外力一舉解決中日戰爭,是蔣介石的一貫戰略。歐戰爆發,促進遠東問題解決的中國抗戰,已與促進世界問題解決的歐洲戰爭,在東亞、西歐同時並進。蔣介石從這裏看到,中國已經獲得了中國問題將與世界問題同時解決的基礎。他甚至更為直接地說:“今後我國之處世之道,反形簡單,即對內建設根據地,對倭更作持久抗戰到底,以待世界戰爭之結束而已。”其中雖不乏消極思想,但把中國的抗戰,與世界戰爭聯係起來的思考卻是有遠見的。
9月21日,羅斯福在國會發表演說,要求國會修改中立法,廢除武器禁運的條款,對待中日戰爭,美國的態度是逐步擴大對日本的禁運範圍。5天以後,羅斯福要求各有關企業停止出口11種指定的原料。12月,又把禁運範圍擴大到包括製造飛機用的主要金屬。
但事情的發展卻沒有蔣介石設想的那麼順利,隨後而來的是一段漫長而焦灼的等待。戰爭初期,軸心國家一路順風,法國在戰爭中迅速失敗,英國在西歐戰場上和中國在東亞戰場上一樣,孤立苦撐。一時間軸心國家氣勢洶洶,大有扭轉世界乾坤之勢。中國的抗戰也進入到最艱難的時期。
值得慶幸的是,美國逐步疏遠日本而悄悄靠近中國,這對處境艱難的蔣介石來說是個鼓舞。對苦戰中的中國人民來說是希望。
日本方麵也在等待,等待國民黨政府投降或分化瓦解。日本已經獲得了汪精衛、陳公博、周佛海的合作,日本希望這些大人物的舉動能夠引發重慶的混亂,迫使蔣介石重新考慮。
日本與蔣談判的“桐工作”,進展不能讓日本人滿意,1940年初,日本人突然發現蔣介石是在玩緩兵之計。怒火中燒的日本人為了挽回麵子,在1940年3月匆匆忙忙地把南京的汪偽政權扶植起來。
蔣介石沒有因此而遭遇太多的麻煩,他牢牢地把軍隊和金融抓在手裏。得知南京汪偽政權出台的消息,他沒有恐慌,隻是替那幫曾經的同誌感到惋惜,他們根本就不懂中國政治的特點!蔣介石疑問:難道曾經行刺攝政王的革命者,不知道嶽飛和秦檜的故事嗎?!
但是,外交是外交,它是需要實力作為後盾的。最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和軍隊,必須打好每一場戰鬥。這時,中國戰場上,戰線已經延伸到長江流域,如何打好武漢保衛戰,成為全國各界的共同願望。那麼,這場會戰能夠打好嗎?
武漢地處中原,縱貫南北的平漢、粵漢鐵路,與橫穿東西的長江在此交彙,素稱九省通衢,具有重要的經濟、軍事戰略地位。自南京保衛戰開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即遷往武漢,武漢實際上成為戰時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
1938年5月,日本侵略軍攻占徐州以後。日本統帥部認為,攻占武漢,就可以摧毀國民政府的抗日意誌,破壞國共合作,瓦解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而削弱中國的抗日力量,分解中國的抗日陣營。他們提出,日軍隻要占領中國的武漢,控製黃河、長江之間的中原地區,並進占廣東,就可以切斷國際上對華援助的補給線,中國政府就可能與其結城下之盟。
7月23日,日本大本營陸軍部,製定了《以秋季作戰為中心的戰爭大綱》。大綱明確攻取武漢的作戰目的,在於摧毀中國軍隊的統一指揮中樞,在作戰上要盡力給這一地區的中國軍隊以重大打擊,爾後竭力限製戰局的擴大,采取緊縮持久的陣勢,在漢口附近留下若幹機動兵團,以控製武漢以東長江沿岸各要點。
為了進行武漢作戰,日軍重新調整了侵華的軍事力量,在華中地區集中了14個師團40多萬大軍,直接參加武漢作戰的兵力要求達到9個師團。日軍統帥部最初的設想是:兩個集團軍分兩路進攻。一路沿平漢鐵路向南進攻,一路沿長江由東向西推進。由於日軍在華北地區受到抗日武裝的頻繁打擊,部隊難以保證按計劃行動,曾經考慮用主力沿淮河進攻大別山的北麵地區,打開一條新的通道。也由於兵力不足而放棄。
日軍最後決心是主力沿長江西進,一部分兵力沿大別山北麓西進,會攻武漢。那麼,中日兩如何在武漢展開會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