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堅持抗戰苦撐待變爭取外援廣結盟友(2 / 3)

即使後來蘇聯被迫在張鼓峰和諾門坎與日軍發生戰爭,蘇聯也沒有將戰爭範圍擴大的意向,不久就迅速與日本簽訂了停戰協定。但這兩場戰爭對於日本影響很大,一方麵將大量日軍有生力量牽製在這一地區,另一方麵改變了日本“北進”戰略。

1937年8月20日,中國與蘇聯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奠定了蘇聯援華抗日的政治基礎。1937年9月初,蘇聯運往中國的戰鬥機有72架、轟炸機54架,以及大量大炮和彈藥。11月1日,中蘇雙方又簽訂5000萬美元借款協定。並於1938年、1939年兩次簽訂信用貸款,總額共計兩億美元。

淞滬會戰後,中國空軍幾乎喪失作戰能力。在中國急需獲得空軍作戰人員時,蘇聯應國民政府之請,果斷派出空軍誌願人員參戰。整個抗戰期間,蘇聯先後派遣了兩千名空軍誌願人員來華作戰。他們為中國的抗日戰爭、也是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有200多名官兵為之獻出了生命。

出生於社會大動蕩年代的蔣介石,早年受到過民族主義和救亡圖存思想的影響。在追隨孫中山革命時期,參加了早期的同盟會,在創辦黃浦軍校、東征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及進行北伐戰爭中,都作出了有益的貢獻。隨著權力地位的上升,在追求個人獨裁和強權統治過程中,他的權力欲望無限膨脹,幹了一些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但他的民族情感並沒有泯滅。當中華民族麵臨亡國滅種、國民黨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蔣介石複蘇了潛在的民族主義情感,最後接受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使全民抗戰得以堅持下來。

雖然戰局危急,東北、華北、平津、京滬淪喪,蔣介石沒有動搖,更沒有屈服。1938年元旦,他辭去了行政院長兼職,專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以表抗戰的堅定決心。他在團拜會上發表講話:“抱定堅忍不拔之誌,以打破日寇威脅利誘之政略,與其屈服而生,不如戰敗而亡。雖目前國際形勢變化無望,我們務必一本原定方針,忍痛奮鬥到底,”

在當天的日記中他勉勵自己:“國際正各自擴張軍備,而表麵則竟言和平。當此之時,我人對於外交,斷不宜作依賴任何一國之想,務必力圖自存自立。”

日本基於與英美的矛盾,為了避免陷入持久戰的泥沼,10月1日,日本內閣四相會議決定,在“軍事行動取得成果與外交措施得宜的配合下盡快結束”戰爭。這樣,在中日戰爭激烈進行之際,日本歐洲盟國德國出麵“調停”,他們已經準備在反共的旗幟下結成軸心,重建世界新秩序。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德國一直同中華國民政府保持著密切關係,孫中山曾經有過結成中德俄三國聯盟的設想。但此時德國政權已經由希特勒把持,他正野心勃勃想挑起歐洲戰爭。因此,希望日本在遠東保存實力,以牽製蘇聯,必要時給英法在遠東的勢力以致命一擊。德日終於沆瀣一氣,共同對中國政府實施勸降和逼降活動。

1937年11月5日,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會見蔣介石,轉交了日本的“議和條件”。蔣表示中國不能接受日本的條件。陶德曼向蔣介石透露,德國、日本和意大利將於次日正式簽訂反共協定,還告訴他,英法等國對於這種針對蘇聯的活動不僅不會幹涉,反而會暗中鼓勵,即使暫時有損他們的利益也會隱忍。陶德曼告訴蔣介石從速選擇,不要在打得精疲力竭的時候,才想起與日本人談判。

蔣介石表現強硬:“假如日本不願意恢複戰前狀態,中國將不會接受日本的任何要求!”

12月13日,日本侵占南京後,日本首相近衛發表談話:“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四大都市不守,國民政府的實體已成問題了。”在日本策劃下,偽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北平成立。12月21日,日本內閣決定了《為日華和平談判事項給德國駐日大使的複文》,要求中國政府向日本乞和,方能進行日華直接談判。

12月26日,陶德曼會見孔祥熙,送交了上述條件和日本的備忘錄。蔣介石表示:“倭所提條件如此苛刻,決無接受餘地。”“今日除投降之外無和平,舍抗戰之外無生存。”他決定對於日本的條件“一概不予理會”。

為了爭取蘇聯參戰,蔣介石把德國大使陶德曼充當調停者的中日和談建議、及日本的備忘錄透露給斯大林,暗示蘇聯如果不武力支持中國,他將被迫議和,加入反共協定軸心國。

日本政府見國民政府“拒絕答複”,一怒之下決定終止“陶德曼工作”。這也宣告:日本試圖不經戰爭而使中國屈服的陰謀歸於失敗。1月16日,近衛首相公開發表否認蔣介石國民政府的聲明,宣稱“帝國政府今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而期望真能與帝國合作的中國新政權的建立和發展,並將與此新政權調整兩國關係。”

1月18日,日本召回駐華大使,中國也召回了駐日大使。兩國外交關係從此中斷。

中國的抗日戰爭,處在一個利益紛爭加劇的國際大變動環境中。正確把握國際局勢的發展趨勢,以及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為中國抗戰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無疑是抗日戰爭中外交策略的重大問題。堅持抗日作戰的同時,蔣介石密切關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極力捕捉每一個有利於中國抗戰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