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過實驗可知。催化劑:在化學變化裏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在化學變化前後都沒有變化的物質。這個例子就是通過進行實驗考察了對象之後所作出的歸納。
2.溶液: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裏,形成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組成:溶劑和溶質(溶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固、氣溶於液體時,固、氣是溶質,液體是溶劑;兩種液體互相溶解時,量多的一種是溶劑,量少的是溶質;當溶液中有水存在時,不論水的量有多少,我們習慣上都把水當成溶劑,其他為溶質。)。這個結論主要是通過長期觀察比較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共同特征,並將這個共同的特征加以推廣得出的。
(二)演繹方法在初中化學中的應用
演繹方法在當前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應用較為廣泛,也是傳統教學方法中的一個較顯著的特征。例如酸: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都是氫離子的化合物:
上述兩個原理都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利用演繹推理法得出的。
三、歸納方法和演繹方法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當前所有的科學研究過程中,歸納方法和演繹方法是兩種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其中大部分心理學家認為,正確的科學概念形成主要經過不同層次的概括和抽象階段,同時經曆一個不完全歸納的過程。對於特殊定律的認識過程並不是一躍而成的,這其中還涉及各種觀察、分析、概括、演繹、體驗和表達等複雜的心理活動。從某一種意義上講,歸納方法和演繹方法都是當前科學研究成果主要依賴的基礎條件。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應該讓學生了解和善於運用歸納和演繹這兩種方法。在開展初中化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過早地將某一些簡單的化學概念和定律提及出來,則會減少學生思考的過程,同樣會讓學生失去培養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機會。所以,在初中化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準確把握教學機會,適當放大概念、規律建立的過程,為學生提供探索、發現的空間和條件,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創新力也得到培養。
參考文獻:
[1]趙紅玲.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方法[J].新課程(教研版),2012(5):111.
[2]陽彩霞.是演繹?還是歸納?——初三化學“酸堿鹽”校本教材分析[C].//北京化學會第三屆中學化學教學優秀論文交流暨表彰大會論文集.2006: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