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高職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2 / 2)

課文中的櫻子是一個年輕、純潔、善良、溫柔、體貼的姑娘,小說主要通過對她的外貌、語言、神態和動作的描寫刻畫人物,學生在課文的描寫中概括人物形象,學習塑造人物的方法,訓練語言概括能力,提升讀寫表達水平。

小說最後補敘了那封奪去櫻子生命的書信內容,點明了兩人的戀人關係,增強了故事的悲劇性。年輕的櫻子,甜美的愛情,在瞬間就因死亡而消逝。死與生,是人生不可回避的永恒話題。課堂教學的最後環節,布置當堂作文練習——寫下你對死亡或生命的感悟,隨後請兩三位同學與大家分享交流所寫的內容:“每一個人的生命隻有一次,當我們出生之後,就一直行走在死亡的路上,既如此,我又何必懼怕死亡呢?既然我連死都不怕,那還會害怕活著的困難嗎?”“死亡的力量很強大,它會摧毀我們人生中所有美好的東西。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我們的生命,將我們的生命活出最美的精彩!”“我們的生命並不僅僅屬於我們自己,它還屬於我們的父母、家人,所以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們都沒有權利去放棄我們的生命。而生命也很脆弱,一旦放棄就不可挽回。”學生積極分享感悟文字,交流思想靈感,豐富情感體驗,課堂靈動。這一課堂作業在深化教學內容的同時,落實學生的“寫”,有力鍛煉學生的書麵寫作能力。為鞏固教學效果,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本課的課後作業要求學生將課堂上所寫的感悟完善成不少於600字的作文,並推薦閱讀袁衛星老師的《生命課》,強化學生在課堂上聽說讀寫訓練的成果。

二、挖掘文本內涵,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死觀,體現高職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人文性即人文精神。關於人文精神曆來有不同論述,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包括知、情、意等方麵,主要指人格、情感、意誌、性格、心理品質等。語文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內容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文化,涉及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各個領域,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內涵,把人文精神貫注到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永遠的蝴蝶》是一部愛情悲劇,毀滅這美好愛情的是死亡。死亡並不是忌諱談論就能回避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每個人都必須麵對的歸宿。由“生”觀“死”,又由“死”觀“生”,才能擁有大智慧;正確認識和麵對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的價值,善待生命,珍惜生命。《永遠的蝴蝶》通過讓學生書寫和交流自己對死亡或生命的感悟進行生死觀教育,引導學生發現生命的意義,正確麵對生命的挫折,在生與死之間做出正確的選擇。

高職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輔相成、和諧統一的,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全麵發展為宗旨,在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訓練中滲透人文教育,將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使之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覃豔豔.淺談高職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10).

[2]金飛.挖掘語文課本中的人文性[J].考試周刊,2009(3).

[3]王佩碧.在語文教學中培養中學生正確的生死觀[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