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中已派人請周興入宮商議事情。
周興迎了宮裏來的小太監,回身整理朝服,林氏上前幫忙,周興阻止道:“皇後是皇後,太子是太子,非我周氏血脈,何必顧念?”
周興的執意令林氏臉色帶著稍許的失望,但林氏並未多言。
等目送周興離開,臨時才微微搖頭,她與周興是四十年結發夫妻,自然明白周興的性格和立場,周興是決定之事不會輕易更改之人。周興原本不過朝堂小吏,隻因輔佐他姐夫趙康玥登位,才會位極人臣,但周興卻又懂得激流勇退,可在先皇賓天新皇登基的關鍵時候,周興肩上背負了責任,不願輕易卸下。
周興乘轎進宮,到宮門前,禦林軍侍衛攔住去路,周興下轎怒喝道:“是本侯!”
原本禦林軍還有想阻攔者,都退到一邊。周興怒氣衝衝進到宮內,直奔文成殿,到殿內,卻是有許多大臣都在,不但右丞司馬舉在,連同殿前都指揮使韓洛、早前入宮的兩營統領孫攝和左東祿,甚至長陵君趙苑瑜也在,除此外還有治喪大臣方鶴信及數名禮部官員,隻是沒見白世寧和胡袁明身影。
“國舅來的正好。”在周興來時,坐在書桌後龍椅上的我已經等了些時候,“朕請諸位前來,是擬定先皇諡號。國舅既為先皇所委命顧命大臣,這裏有禮部呈遞的諡號,不知國舅以為哪個更為恰當?”
這次我沒有稱呼周興為“豐樂侯”而是稱呼他為“國舅”,就是表明既然為一家人,就無須太生分,他是作為我的長輩,在擬定趙康玥諡號上我會聽取他的意見。
周興拿過禮部呈遞的奏本,上麵有兩個諡號,一個是“莊穆武孝仁宗皇帝”,另一個則是“聖恭德宗皇帝”,仁宗或者是德宗,是禮部以趙康玥治國二十年所總結所得,在這二十年間既未有大的政治變亂,國祚也算平穩國泰民安,這兩個諡號也不為過。
周興行禮道:“老臣聽從陛下之意。”
我點頭道:“國舅既並無意見,那就以莊穆武孝仁宗皇帝為先皇諡號。朕同時也準備加封穆孝仁康皇後為太後,加諡號端景,諸位臣工可有何異議?”
在場的大臣,除了方鶴信是治喪大臣非禮部,其餘之人之前都曾有所商議,關鍵還是看周興的意思,怎麼說穆孝仁康皇後也是他的親姐姐。周興麵對所有人的目光,最後也搖搖頭道:“臣無異議。”
“那事情就這麼定了,酌情由禮部負責辦理。”我看著正在抹眼淚的趙苑瑜道,“皇姐也不必難過,父皇與母後會合葬孝陵,如此也當全了孝義。大喪之事會由方愛卿負責,不過眼下卻有著緊的軍務,禮部……”
禮部官員皆都領命。
“……爾等先退下,朕有軍務上的事要商談。”
禮部的人先行告退,連方鶴信也識相行禮告退。如此也都知道我要說的是擬定首功之事。
我道:“之前朕已明言,此次勤王之功朕感銘記,功勳當分先後,諸位都是朕的股肱之臣,卻不知對於首功之臣,可有何見地?”
在左東祿和孫攝開口之前,周興搶先道:“老臣以為,此番護駕之功,當以韓統領為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