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埋隱患(1 / 2)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埋隱患

春秋

宋太祖趙匡胤篡取了後周帝國的江山社稷之後,對後周的舊臣一個不殺,全部予以提拔重用。僅憑此一點,就已經顯示出了不同尋常的政治胸懷和統治智慧。不過,僅憑此一點,還遠遠保證不了一個新建政權的穩固。

大宋帝國建立剛過百天,原後周的兩員重將——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和淮南道節度使李重進(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就因拒受新朝統禦,相繼在潞州(今山西長治)、揚州起兵叛亂。

終於還是免不了要用武力解決。於是太祖禦駕親征,先下河東,再臨淮揚。兩場戰事的規模雖然都不算很大,但也一直折騰到這一年的年末才得以平息,而伴隨著征討叛軍的幹戈號角,這個新帝國天空中剛剛浮起的一點兒祥和喜慶之氣似乎也已散盡。唐末五代以來,無休無止的血腥殺伐、兒戲一般的改朝換代早已為世人司空見慣,而此時從大宋身上也找不出任何能成為長命政權的跡象,一個誕生於陰謀和兵變的國家當然隨時都有可能風雲突變,硝煙四起。

平叛歸來的趙匡胤為此深為憂慮。他可不是五代亂世所盛產的那種一朝大權在握便隻知縱欲行樂的愚魯武夫,作為一個誌存高遠的帝王,他當然希望自己創建的政權長期鞏固,而不要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

從公元907年朱溫建立後梁帝國,到960年大宋帝國誕生,短短五十三年間,中原大地曆經五代八姓十三帝(亦有十四帝、十五帝的算法)。《水滸傳》在開篇的楔子裏引過一首小詩,“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正是對這段混亂曆史的高度概括。宋人範浚在《五代論》中則將造成這種亂局的原因總結為:“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從軍中小校一步一步走上皇帝寶座的趙匡胤,自然深深懂得兵權對於王朝興衰的決定性作用。事實上,他自身的經曆就是最直接的警示:後周皇帝曾視他為最親信的將領,在皇帝眼中所有人都可能叛變,隻有他絕對不可能叛變。而當他位高權重,結果正好相反。他自己的例子就足以使他對任何忠誠都失去信任,他必須防止這樣的戲碼重演。

凡能做大事者都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善於用簡單的辦法處理複雜的事情。既然武將的兵權是隱患,那麼就解除武將的兵權。宋太祖決心一下便單刀直入,而他采取的辦法居然是請大家喝酒,酒後實話實說,就這樣把一件令古今多少統治者傷透腦筋的麻煩事輕輕鬆鬆地了結了。

時機當然是個很關鍵的因素,此時天下初定,還沒有哪個將領擁有能與太祖相抗衡的實力,不俯首聽命隻會引來殺身之禍。另外,太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以厚祿為條件,勸大家放棄權力,多置良田美宅,日夜飲酒作樂,一心追求享受。這樣的方案固然很準確地把握住了人性的弱點,但究其實質無非是以優厚的物質待遇交換權力,用俗話說也就是花錢買平安。不過在這個過程裏,趙匡胤的坦誠和仁厚是必須肯定的,千古帝王當中,宋太祖應該算是最可交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