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戚繼光的無奈選擇
回眸
戚家軍戰績赫赫,從1559年開始,這支部隊曾屢次攻堅、解圍、迎戰、追擊,而從未在戰鬥中被倭寇擊潰。戚家軍多次取得的勝利使他們威名遠播,這種威名又促使士兵更加鬥誌昂揚。
戚繼光的無奈 明朝的軍人長期處於文官的壓製之下,即使是一位卓越的高級將領也無法展布其統籌全局的能力。他們的部屬在各自的防區內同時接受知府、知縣等地方官的指揮,而且不讓他們經常供應給養,於是這些武將們唯一所能做到的事就是帶領士兵親身參與戰鬥。戚繼光在1563年被任命為福建總兵,這是武官中的最高職銜。雖然如此,現實環境卻很少允許他去製訂整體的戰略方針,可以說,他的部隊始終隻是一個戰術單位。所以無法創造出各兵種協同作戰的複雜戰術,就是在步兵戰術的範圍內,他也受到各種條件的限製。戚繼光所生活的時代,落後陳舊的衛所和軍戶製度早應該全盤放棄,而代之以先進的募兵製度;零碎的補給,也早就應該集中管理。然而我們的帝國不允許也沒有能力作全麵的改革,隻好尋找出一種妥協的辦法來作部分的修補。
邊境的戰爭既然暫時平息,練兵活動也不再像在南方的時候那麼緊張,戚繼光於是提議派遣北兵修築長城。全部提案都遭到北方軍官強烈反對,隻是由於張居正的全力支持才開工修築 。這種營造和防禦政策,把兵力分散配備在這樣長的防禦線上,歸根結底仍由當時的供應製度所迫致。假使沒有這種情形,而戚繼光有選擇的自由,他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采取攻勢,創造流動性的戰術,武將領兵作戰,和文官集團的施政原則在根本上是不能相容的。在抗倭戰爭中功績最為卓著的戚繼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將領,而是最能適應環境以發揮天才的將領,他所以獲得成功的要點,在於他清醒的現實感。他看清並適應了當時的政治,而把軍事技術作為必要的輔助,這是在當時的環境裏唯一可以被允許的方案。因為在一個以文人治國的農業國家之內,想要極端強調軍事效率,提倡技術的發展,而導致軍人和文官的並駕齊驅,在事實上是絕對不行的。
造成悲劇的社會原因 大明帝國上下,大多數文官以中庸之道為處世的原則,標榜穩健和平。武將在刀劍矢石中立下的汗馬功勞,在文官的心目中卻成了血氣之強,匹夫之勇。即使武將們奮勇殺敵,克敵製勝,在文官們看來也不過是短暫和局部的成功而已。這種觀念上的南轅北轍,使文官不僅在精神上對武官加以輕視,而且在實際作戰中,他們也常常對高級將領提出無理的指責。如果將領當機立斷,指揮部隊迅速投入戰鬥,那是貪功輕進,好勇嗜殺;要是他們暫時按兵不動,等待有利的戰機,那又是畏葸不前,玩敵養寇。
戚繼光的“戚家軍”是打破文官平衡施政原則的產物,是屬於戚繼光的具有個人色彩的部隊,也是戚繼光與文官之間的矛盾,加之與張居正的關係甚密,導致彈劾,這就是戚繼光的悲劇,其實他是一心為國,確是無心觸犯了文官階層的權威。
但是真正的曆史學家應當有超越當時的看法。戚繼光是一個複雜的人物,不能把他強行安放在用傳統道德構成的標準像框裏。每個人都逃離不了時代的局限性,勇於擔當,甘於奉獻,才是我們的入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