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因緣際會起匡山,星河搖曳入洞天。(1 / 3)

神仙之說,古來有之。昔者天地未開之時,茫茫然混沌如雞子,有盤古氏生於其中。一萬八千歲後,乃開天辟地,分清濁而定陰陽,一日九變。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如此又一萬八千歲,天地乃成。

人間不知歲月,世有有熊氏少典之子,號軒轅氏。生而神靈,少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居於正中,得土德之瑞,土色黃,故又稱“軒轅黃帝”,正如神農氏得火德之瑞而成炎帝也。

軒轅黃帝修德兵,治五氣,養萬民,化四方。後與蚩尤戰於逐鹿之野,得天界九天玄女之助,大勝而殺蚩尤,乃知天界之所在。人間已定,遂傳位於後人,自昆侖山天柱處,去往天界不提。

白衣蒼狗,滄海桑田。芸芸世間,萬物並作,乃以觀複。人間自此相傳有仙人行走於世,濟世安民,行天地正道。奈何仙蹤難覓,不知其來龍去脈,直至東晉之時《道跡經》中雲:五嶽名山皆有洞室。凡人方知道家有洞天福地者,雖在人間,不同於人間,其中自成天地,是仙人修行居住之所在。

且說在這江州德安縣北,乃是廬山地界。廬山者,又稱匡廬,抑或神仙之廬。相傳周時,有匡俗兄弟在此地學道成仙,固有此說。廬山東西綿延近百裏,東近彭蠡湖畔,南靠洪州滕王高閣,西臨南北交通樞紐,北觀不盡長江。

世說廬山為道家三十六洞天中,第八洞天廬山洞所在,雖然古來文人墨客,求仙訪道者不絕,卻俱是未曾見親眼見過神仙之人。其中也不乏陶元亮、李太白、白樂天、蘇東坡,如此文壇聖手,不一而論,留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唐代孟浩然有詩曰: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黯黮容霽色,崢嶸當曙空。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久欲追尚子,況茲懷遠公。我來限於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將半,星霜歲欲窮。寄言岩棲者,畢趣當來同。

話說這一日,廬山鶴鳴峰間,一個道服少年在林間悠然而行。這少年看上去不過十三四歲的年紀,雖是舊衣素服,但生的眉目清秀、唇紅齒白;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眉心處還有一點朱砂紅,煞是好看。

鶴鳴峰上人跡罕至,並無路徑。少年卻是口中哼哼著不知名的山野歌謠,在樹木山石之間,看似悠然,實則邁步如飛,顯然走的極輕鬆。過了不多時候,少年便來到一處斷崖邊,前麵再沒去路,隻有些經年不散雲霧繚繞在山間。

少年來到崖邊,也不知念了幾句什麼,便淩空邁了出去。若是一旁尋常人家看到,怕是真要驚呼不已。但隻見這少年足下落處,空中浮現出朵朵光華,最後彙成一條仙徑,徑直通向不遠處空中隱約而現的一處仙家門戶。

待到一進了門戶之中,四周景色忽然變幻,和外界大有不同。隻見一座靈光四射的仙山,浮於層層雲海之上,上空中日月並行,許多珍禽異鳥,縈繞徘徊。少年所在之處,正是山門正中,麵前有一道石階小徑,蜿蜒沒入山間。沿路上山,途中可見山中各類奇花異草,更有仙鶴、梅花鹿、白兔、靈狐,等等仙獸嬉戲歡樂,真是一派仙家福地景象。

少年速度很快,顯然已是常走這路了,不過盞茶的功夫,來到了山腰的涼亭處。這涼亭乃是在山腰處不小的空地上建起,應該是作為待客之用。涼亭不遠處立著一方青石,青石上麵刻著四個大字:洞靈真天!

原來此處便是傳說中的第八洞天,廬山福地。

涼亭中早有兩名執巡弟子,正在盤坐靜修。遠遠見到少年自山下而來,二人互相看看,麵色有些古怪,卻也不好說什麼,於是隻好起身上前見禮。

“見過李念師叔。”二人雖是心中不忿,奈何少年李念年紀雖小,卻是太上長老的關門弟子,雖是修為並不高明,但這輩分委實高出二人許多,自然不可亂了禮數。

“玄真、玄華,不必多禮。”李念撓撓頭,笑著說道:“我雖是恩師的弟子,但這劍道修為上實在與列位師侄相差太遠,你們自去修行,不必在乎我。”

二人聞言告罪一聲,便繼續打坐修行去了。李念見二人如此,早已習以為常,也是樂得不再客套,自顧自的上山去了。

待看到李念去的遠了,玄真才對玄華說道:“小師叔年紀雖小,為人倒是極好的。又蒙太上長老收為弟子,本來是天大的好事,怎奈小師叔體質奇異,竟然無法修行靈氣,想來隻可當一介凡夫俗子,渾渾沌沌的度日了。”

玄華答道:“我曾聽我師父說,李念師叔天資乃是極好的。門中各類法術全能一一融會貫通,更是常有些出人意料的見地,但不知怎地,體內就是無法生出一絲的靈氣。想來莫不是天妒英才麼?”

玄真長歎一聲,說道:“也罷,此事也不該咱們議論,還是止言慎行為好。”

說罷二人不再多言,繼續入定修行去了。

原來這李念本是江州人氏,其父李仲德在朝為官。李父老來得子,本是歡喜無限,一家人回鄉途中,卻不想遭人謀害。幸得廬山洞靈宗的太上長老景宏真人偶然路過,才把這尚在繈褓之中的李念救了下來。可歎李家二老卻已是無力回天,臨終之際將孩兒托付於景宏真人之後,便長辭人寰去了。於是景宏真人便把李念帶回廬山洞靈宗,養育成人,又收為關門弟子,可謂是恩同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