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天死一半,青島螢火蟲之殤(1 / 1)

三天死一半,青島螢火蟲之殤

熱點·透視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古時文人吟詩作對常以螢火蟲為題材,現在人們則將它視為浪漫、愛情的象征。但近年來,城市裏已經很難見到螢火蟲在黑夜中一閃一閃的身影。7月10日,青島中山公園為了讓人們在城市裏也能看到螢火飛舞的浪漫情景,特地斥巨資從廣西購進了一萬隻螢火蟲,引來大批市民和遊客關注。然而,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僅在螢火蟲展出的第三天,這些美麗的精靈就有一半死去。原本計劃持續到8月25日的展覽,也被迫中止。

據青島市林業局動物保護專家王希明介紹,青島多水且植被豐富,本來是一個適宜螢火蟲生存的地方,且自古以來多螢火蟲。近年來青島螢火蟲變得很稀罕了,原因是螢火蟲棲息地被破壞,不少適合螢火蟲生存的棲息地消失了,加上殺蟲劑的大量使用,使得螢火蟲在城市無法生存。

●媒體評點:有植物保護專家指出:螢火蟲是生態環境的指示物種,凡是螢火蟲種群分布的地區,都是生態環境保護得比較好的地方;換句話說,如果螢火蟲在地球上消失了,足以證明生態環境已經十分惡劣。引進的螢火蟲美化不了汙濁的夜空,包括青島在內的許多城市所要做的,就是改善環境,不僅要建設好適合人的宜居環境,同時也要建設好適合包括螢火蟲等動物和昆蟲在內的宜居環境。相信隻要把環境搞好了,青島的夜空將重現螢火蟲的美麗身影。(羅誌華,《南國早報》)

◎話題拓展:那些逝去的美好;還螢火蟲一個家;人造美麗,不如改善環境;美麗中國,美在生態……

(資料來源:《齊魯晚報》、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