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雅納切克的“繆斯女神”(1 / 1)

雅納切克的“繆斯女神”

音樂書屋

作者:湯晗瑋

這是一本作曲家寄給同一位收信人的書信集,此人與古典音樂毫無關聯,甚至不通音律。信件的內容除了情感交流以外,更多涉及的是生活瑣事,提到作曲家本人創作經曆的也僅是隻言片語。我想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有此一問:這本書到底和音樂有多少關係?

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之一,萊奧什·雅納切克因為《耶奴發》《卡塔·卡芭諾娃》《狡猾的小狐狸》《馬克羅普洛斯事件》《死屋手記》等作品而名垂史冊。即使不少中國樂迷對雅納切克並不是很熟悉,或許也知道他和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一起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捷克作曲家。村上春樹的暢銷小說《1Q84》中反複提及的雅納切克《小交響曲》,也令這位作曲家的名字在大眾中稍有傳播。

雅納切克是“老樹開花”的典型代表,他在生命的最後十年中,寫下了幾乎所有的名作:除了前述歌劇中的後四部,還有《第一弦樂四重奏“克羅采奏鳴曲”》與《第二弦樂四重奏“私信”》(亦譯為“情書”或“心言”)、管弦樂作品《小交響曲》和合唱作品《格裏高利彌撒》。“隻有威爾第和雅納切克那樣的高人才能在七十歲高齡後寫出重磅之作”,這是英國古典音樂評論家諾曼·萊布雷希特對高齡歌劇作曲家的總結。

這一切都從雅納切克在1917年的一次偶遇開始。這位剛剛受到《耶奴發》首演成功鼓舞的作曲家,在溫泉度假勝地盧哈喬維采遇到了他的“繆斯女神”卡米拉·斯托斯洛娃。那一年雅納切克六十三歲,卡米拉二十五歲。兩人柏拉圖式的關係伴隨雅納切克終生。

《雅納切克私信集》收錄了作曲家自1917年開始直至去世期間寄給卡米拉的書信,覆蓋了他屢創傑作的最後十年時光。這些往來信件不僅記載了兩人的感情發展,也直接構成了雅納切克《第二弦樂四重奏“私信”》的創作靈感。

但是想從這些書信中考據作曲家創作細枝末節的人們可能要失望了。卡米拉並不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雅納切克的原配妻子茲登卡如此形容她:“……她的來信拚寫錯誤百出。在音樂方麵,她更是無知,把萊奧什(雅納切克)的作品稱為‘你的那些音符’。”很顯然,和卡米拉講述創作思路或者想法並不恰當,因此書信裏除了你儂我儂外,談的最多的就是食物、房子、行程、身體健康狀況等等瑣事。雅納切克在歌劇上最重要的革新“說話旋律”一字未提,與“克羅采”、《小交響曲》和《死屋手記》相關的記述也僅是一筆帶過。

除了雅納切克的衣食住行以外,我們還能從這些書信裏得到些什麼?除了滿載著對卡米拉的愛,雅納切克在這些私信中對於那些“卡米拉題獻作品”的描述應該算是音樂信息中最重要的了。《卡塔·卡芭諾娃》中的卡塔、《馬克羅普洛斯事件》中的“冰美人”都有卡米拉的影子,當然還有“私信”四重奏,這些作品都是雅納切克在信裏提及最多的音樂作品。從作曲家和卡米拉提起這些作品的頻率,讀者可以獲知這些作品的創作、首演過程以及和卡米拉的關係,並且還能感受到作曲家釋放出來的和年齡不符的蓬勃愛意。

這本書信集讓我想起另一本十分相似的書——《親愛的阿爾瑪:馬勒給妻子的信》。雖然都是作曲家寫給愛人的信,甚至譯者都是同一位,但是讀來感覺卻大相徑庭。馬勒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他對音樂的理解和各類哲學思辨,在對阿爾瑪的言談中也顯得自我而有魄力;而雅納切克則更像一個過著平凡日子的小人物,他和卡米拉秘而不宣的愛情在經曆了十足的苦戀後才得到對方的反饋,他用更淳樸的語言表達著喜悅與悲傷。

譯者莊加遜形容雅納切克隻是一位“記錄者”,這些私信也隻是他最後十餘年中跟卡米拉感情的一個縮影,無關其他。而他的一生,或許也隻是像這些書信一樣,樸實而又瑣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