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多邊治理邏輯與公司財務目標重構(3 / 3)

公司財務目標由公司治理結構確定,公司治理的邏輯變了,作為財務決策的出發點和歸宿的財務目標也要相應變化(周守華、楊惠敏,2000),股東財富最大化不能成為多邊治理邏輯下的公司財務目標。多邊治理是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治理。多邊治理結構中的利益主體包括股東、債權人、員工、政府、供應商、消費者、社區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各利益相關者在公司中投入“資源”,目的是分享團隊生產的“合作收益”。公司效率需建立在利益相關者平等參與、共享財富的基礎上。如果一方以損害另外一方來獲利,必然會引起矛盾衝突,最終有損公司效率。因此,多邊治理邏輯下,公司財務目標不是唯一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而是考慮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追求“利益相關者整體價值最大化”,即公司經營應致力於創造更多的企業剩餘(增值),並在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合理地分配,維護和提升各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水平。“利益相關者整體價值最大化”這個財務目標可以用下麵的公式表示:

Max(企業剩餘)=Max(股東收益+債務利息+員工薪酬+政府稅費+供應商利潤+消費者剩餘+對社區貢獻+…)。

要實現這個目標,公司要抱著“合作共贏”的經營理念,積極與各利益相關者合作,吸收利益相關者參與公司治理,最大限度地做大“企業剩餘”這個“蛋糕”,保證各利益相關者所分得的“蛋糕”更多。在融資上,合理保持資本結構,協調好股東與債權人的利益衝突,將風險限製在可承受範圍之內。在投資上,站在公司角度(甚至社會角度)進行決策,避免隻站在股東角度進行思考,兼顧經濟效率和社會責任。在分配上,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思想,將企業剩餘在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合理地分配,特別是要建立有效的人力資本參與剩餘收益分配的機製,激勵員工長期努力工作。

以利益相關者整體價值最大化作為公司財務目標,可以克服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的局限性,有助於保持利益相關者的長期合作,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但它並非對股東財富最大化的全盤否定,可理解為在滿足其他利益相關者需求基礎上的股東財富最大化(胡建平,2007)。美國投資研究公司Innovest Strategic Value Advisors根據廣泛的社會、環境以及公司治理問題,對50多個行業中的公司進行等級排序,結果表明,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等級以及公司治理較好的公司,同時也擁有市場表現最好的股票。①以利益相關者整體價值最大化為目標指導財務實踐的過程中,員工、債權人、政府、顧客、社區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需求不能超出股東可以接受的程度,否則股東就會關閉企業或者撤資。因此,實現利益相關者整體價值最大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協調或者平衡的過程。

四、結語

以股東利益為導向的單邊治理邏輯受到來自多方麵的批評。基於多邊治理理論和現實問題,多邊治理模式是我國公司治理的理性選擇。在多邊治理的邏輯下,公司經營不能單純追求經濟效率,應兼顧效率與公平,以利益相關者整體價值最大化為財務目標,在財務政策中不能僅以增加股東財富為評價標準,應綜合考慮各相關者的利益。

【主要參考文獻】

[1] 胡建平.公司治理:股東至上還是利益相關者至上?[J].投資與證券,2007(10).

[2] 李偉.公司的單邊治理、雙邊治理與多邊治理[J].天津社會科學,2009(1).

[3] 李心合.利益相關者財務論[J].會計研究,2003(10).

[4] 廖斌.公司多邊治理基本理論初探[J].社會科學研究,2003(4).

[5] 廖斌,徐景和.公司多邊治理研究[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3(1).

[6] 陸正飛,等.中國上市公司融資行為與融資結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 周守華,楊惠敏.從公司治理結構透視財務管理目標[J].會計研究,2000(9).

[8] 朱日嶺.伊東集團:煤礦不停產的底氣[J].中國經濟周刊,2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