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反饋機製研究(2 / 3)

經濟進入繁榮階段→資產價格上升→公允價值計量→外部監管放鬆→銀行風險資產投資加大→資產價格上升→經濟進一步繁榮;

經濟進入衰退階段→資產價格下跌→公允價值計量→外部監管收緊→銀行拋售風險資產→資產價格進一步下跌→經濟進一步衰退。

(二)銀行內部風險控製視角

當前銀行業對於市場風險的管理普遍采用的是“風險價值”(Value-at-Risk,簡稱VaR)計量方法。VaR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計算特定持有期內,給定置信水平下,因市場價格變化導致銀行投資組合價值的預期最大損失。在經濟繁榮時期,公允價值計量的銀行投資組合價值上升且波動幅度較小,此時VaR方法計量結果所發出的信號是市場風險較低,從而促使銀行傾向於提高風險偏好和杠杆比率,並最終擴大信貸規模和加大市場風險的資產投資比重;反之,當經濟出現衰退,公允價值計量的銀行投資組合價值開始下降且波動幅度越來越大,此時VaR方法計量結果顯示的是不斷增加的市場風險,從而導致銀行不得不降低其風險偏好和杠杆比率,並最終降低信貸規模和高市場風險資產的投資比重。在此,銀行的市場風險計量和控製成為了公允價值計量順周期效應的反饋渠道。值得一提的是,VaR方法往往被當作全行業的風險衡量方法,在具體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方麵,銀行業還經常使用“貸款對資產價值比率”(loan-to-value ratio,簡稱LTV比率)來控製和規避抵押貸款的風險。在經濟繁榮時期,資產價格上漲,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價值就會上升,貸款對資產價值比率就會下降,銀行的抵押貸款風險就會降低。在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銀行傾向於進一步發放更多的抵押貸款,從而推動經濟的進一步繁榮,反之亦然。可見,銀行內部的抵押貸款風險控製也是公允價值計量順周期效應的一個反饋機製。綜合兩者,銀行內部風險控製的順周期反饋機製可以概括為:

經濟進入繁榮階段→資產價格上升→公允價值計量→內部風險控製放鬆→銀行信貸及風險資產投資擴大→經濟進一步繁榮;

經濟進入衰退階段→資產價格下跌→公允價值計量→內部風險控製收緊→銀行信貸及風險資產投資收緊→經濟進一步衰退。

三、以企業為主體的反饋機製

(一)企業融資視角

在經濟學假設的世界裏,金融市場是完美的,其中不存在信息不對稱,銀行與企業間的信貸配置依賴於由信貸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的利率機製,銀行單方麵對信貸配置的作用較弱,企業獲取信貸也不依賴其企業特征(如大企業或小企業)。但頻繁爆發的金融震蕩和危機的事實證明,金融市場並非完美,銀行無法確切地了解借款企業的詳細背景,也不能實時跟蹤借款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作為一種保障機製,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小企業,其貸款的獲取往往需要以一定的抵押品作為擔保。與銀行信貸風險控製相類似,從信貸需求角度來看,“貸款對資產價值比率”也是企業衡量其信貸獲取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在經濟繁榮時期,企業可抵押資產價格上漲,公允價值計量的可抵押資產價值就會上升,在可以保持貸款對資產價值比率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獲取信貸的空間就會增加;如果信貸供給不受製約,此時企業就可以獲得更多的貸款,從而增加投資,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繁榮。反之,當經濟出現衰退,企業抵押資產價格出現下降,公允價值計量的抵押資產價值就會下降,為了保持貸款對資產價值比率不變,企業則不得不加速產品銷售或進行資產變賣,以歸還到期債務,由此帶來的投資減少則會進一步加劇經濟的衰退。可見,在不完美金融市場中,公允價值計量通過企業抵押資產渠道放大了宏觀經濟的波動,具有明顯的順周期效應。這一反饋機製可以概括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