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品位生活,精神健康(3)(2 / 2)

或許古人就是刻意在這充滿勝負對抗的遊戲中,培養錘煉自己清靜平和的心境。通過許多次“一著錯成千遍悔,收奩猶喜是空盤”的經曆,讓人體會眼前的勝敗榮辱,到最終亦隻是一場遊戲,從而豁然放開名利得失計較,以從容、安詳的心態麵對人生。這種瀟灑從容、陶然忘憂的弈棋風格,勝固欣然、敗亦可喜的心態才是中國傳統圍棋的特色與追求,如此弈棋才算深得圍棋三味,才真正有益身心。

其實,弈棋其意義都已超出了內容本身,而在於通過這種日常的情趣愛好來達到一種平靜、恬淡的人生境界,以求得清氣長存、益壽延年。

7.繪畫,調情趣,悅身心

健康法則:繪畫是人類表達自身情感的一種需要。

繪畫不僅僅是一門藝術,更是表達生活的一種方式,是情感的一種需要。繪畫作為一種藝術,有著調情趣、悅身心、豐富生活的精神寄托作用。

繪畫文化體驗是建立在一種品格、情操基礎上的,是一種生活經曆的感觸和文化相結合的體現。繪畫,可以滋養處事不驚的內心世界,陶冶藝術魅力,煥發人的精神。

歌德曾說:“人為煩惱而沉默時,神便賜予他表達的力量,那就是繪畫。”因此,在國外一些人把繪畫療法稱為技藝療法,它類似音樂療法和讀書療法,可以使人消除心理緊張,解除人為的一係列心理機能障礙。

1915年9月,丘吉爾正當不惑之年,卻被免去了海軍大臣的職務,心情十分沮喪。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迷戀上了繪畫,並因此而振作。從此,繪畫猶如“伴侶”,陪著他走完了一生。在這以後的1921年,丘吉爾的母親去世,3歲的女兒也不幸夭折;1929—1939年丘吉爾離任首相職務;1945年,他又在大選中落選。一次次地打擊,一次次地受傷害,都是繪畫撫平了他心靈的創傷。丘吉爾說:“如果不是繪畫,我幾乎活不下去,我無法承受這些打擊。”

藝術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是人們審美觀念的一種體現,繪畫就是人們最適宜的心靈表達方式。每一個人都可以像藝術家一樣去表現自己的情感,無論他的性格是開朗活潑還是孤僻憂鬱,完全都可以運用繪畫,將自己的經驗與感受,象征性或具體地展現在圖畫當中,作為一種陳述、回顧與整理。

國內外不少研究已表明,繪畫對於調整人的狀態、釋放人的情緒,如憤怒、畏懼、妒忌、緊張、憂鬱、瘋狂、散漫、疲憊、自卑等,確實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有時人們在描述自己的真實感受時,語言往往顯得蒼白無力,用繪畫完全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思想。而且,這種表達具有隱蔽性,沒有社會道德標準等方麵的顧忌。

由於繪畫能影響人的生理活動,特別是情緒活動。因此,人們就能夠用繪畫來改善和調劑人體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進而達到治療疾病、增進健康的目的。

19世紀末期,一些心理學家就是利用繪畫來治療精神病患者,正是這一實驗產生了弗洛伊德、榮格等這樣的心理學大師,並且影響了20世紀以來人類的意識形態。其中,表現主義大師蒙克就是經受了繪畫治療之後,才成就了他那偉大的表現主義藝術的。還有,法國藝術大師杜布菲特,他曾是一位葡萄酒商,在他40歲左右時發現了瘋人的塗鴉,於是轉而投身於繪畫藝術,終於成為一代大師,其影響曾超過畢加索。

把繪畫作為一種治療活動,即通過具體的活動來求得治療的效果。這不僅把繪畫看做是一種藝術,更是作為一種科學來對待的。治療是針對病理的治療而不是病態的治療,它注重的是人的整體而不是某一部分。通過色彩、形體對人的整體乃至生活環境的調整,使其取得協調一致,從而消除心理與身體的病態。在這裏,繪畫對於人來說,不再隻是一種單純的活動,而是一種有一定意義的科學的組合,繪畫就是人與人、自身與自身之間交往的一種工具。

同樣,欣賞繪畫作品也會使人心情舒暢,積極向上,促進身心健康,戰勝疾病。

據《苕溪漁隱叢話》記載:宋代詞人秦觀在汝南為官時,曾患有慢性胃腸炎,經久未愈。一日,友人高符仲來訪,拿出一幅唐代詩人王維所繪的《輞川圖》對他說:“若常觀此畫,病一定能治好。”秦觀命人將此畫放於臥室枕上,時常欣賞。每當看到這幅圖畫時,他就仿佛進入畫中的美境,猶如親身遊曆其間,神清氣爽,心曠神怡。經過幾日的“畫中遊”,胃腸不適的症狀一掃而光,病逐漸痊愈。

所以,當你情緒低落時,精神亢奮時,心情緊張時,心煩意亂時,無所事事時也不妨去繪畫或者去欣賞繪畫。這不僅僅是學會了一門藝術,而且找到了自身情感的一種表達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