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選用補陽祛寒、溫養脾腎之品。常用藥物有鹿茸、海狗腎、蛤蚧、冬蟲夏草、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肉蓯蓉、補骨脂、胡桃、杜仲、續斷、菟絲子等。成方可選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或全鹿丸。若偏心陽虛者,用桂枝甘草湯肉桂常服,虛甚者可加人參;若偏脾陽虛者,選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
血虛體質宜采取的養生法
(1)要謹防“久視傷血”
意思是長時間視物,會損傷血。中醫認為,“肝開放於目”,眼睛的好壞,依賴於肝所藏血的供應,因此,不可長時間看書、寫作,以防“久視傷血”。血虛之人,本來血液已不足,若再傷血,就更不足了。“血虛則痛”,痛,即疼痛,這是得病時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究其原因,血虛是最重要的。
(2)要加強飲食調養
可多食一些有補血生血作用的食物,如桑葚、荔枝、鬆子、黑木耳、菠菜、胡蘿卜、豬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魚、海參、平魚等食物。
(3)注意藥物養生
可常服當歸補血湯、四物湯,或歸脾湯。若氣血兩虛,則需氣血雙補,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或人參養榮湯,亦可改湯為丸長久服用。
(4)在精神修養方麵
血虛的人,時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應振奮精神。
氣虛{本質宜采取的養生法
氣虛,即氣不夠用,是指維持生命活動的各種功能低下,其體質特點是:形體消瘦或偏胖,平素身體倦怠、乏力,麵色咣白,語聲低怯,常自汗出,動則尤甚,心慌、健忘、舌淡苔白、脈虛弱。其養生方法是:
(1)堅持運動鍛煉
尤其宜做養腎功,因為腎為元氣之根。
(2)在飲食調養方麵
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黃米、大麥、山藥、秈米、蓧麥、馬鈴薯、大棗、胡蘿卜、香菇、豆腐、雞肉、鵝肉、兔肉、鵪鶉、牛肉、狗肉、青魚、鰱魚等。
(3)藥物養生
平素氣虛之人宜常服金匱薯蕷丸。若偏脾氣虛,宜選四君子湯,或參苓白術散;若偏肺氣虛,宜選補肺湯;若偏腎氣虛,多服腎氣丸。
孕前春季養生
春天,是指從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等6個節氣。
春季,冰雪消融、萬物複蘇、柳絲吐綠,自然界陽氣開始生發,到處充滿欣欣向榮的生機,此時,人們又應當如何養生呢?
宜養陽氣
在春天、夏天,人們應注意對自己體內陽氣的保養。何謂陽氣?即通常人們所說的“火力”,也就是人體的新陳代謝能力。若火力不足,會出現畏寒、肢冷等症狀。
保養陽氣,還需多吃點韭菜,韭菜雖然四季常青,終年供人食用,但以春天吃最好,正如俗話所說: “韭菜春食則香,夏食則臭。”韭菜性溫,最宜人體陽氣。
重在養肝
因為春天溫暖的氣候將會使人的活動量增加,新陳代謝亦將日趨旺盛。因而,在人體內,無論是血液循環,還是營養供給,都要相應加快、增多,以適應人體各種生命活動的需要。血液循環的加快主要在於血量的調節;營養供給的增加則重在消化、吸收。這些在中醫看來,均與肝髒的生理功能有關。若肝髒功能失常,適應不了春季的氣候變化,就會在以後出現一係列病症,特別是精神病及肝病患者,易在春夏之季發病。俗話說:“菜花黃,癡子忙”。據統計,精神病發病率以3~4月份最高,這是季節對機體影響的一種反應。中醫所說的“春宜養肝”的道理就在於此。
保養肝髒的方法很多,如春天不要過分勞累,以免加重肝髒的負擔。素有肝病及高血壓的患者,也就在春季到來之時,按醫囑服用養肝、降壓的藥物;精神病患者在春天要注意避免精神刺激,以免病情加重。
春防風溫
風溫病,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流行性病毒性感冒等病。春天之所以強調要防風溫,是因為此時是由寒轉暖,溫熱毒即開始活動。如果平時身體虛弱,就會感受風熱外邪而發生風溫病。另外,若氣候不正常,本來冬天該冷反而不冷,也容易發生風溫病。根據民間經驗,可用下述辦法預防:
①在飲水中浸泡貫眾,取未經加工的貫眾1大塊,約500克重,洗淨,旋轉於水缸或水桶之中,每月換藥1次。
②在住宅內放置一些薄荷油,任其慢慢揮發,以淨化空氣。
③每天堅持做保健按摩,可選足三裏、風池、迎香等穴位為主。
實踐證明,前2種方法有一定滅菌作用,而穴位按摩法則能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對於年老體弱之人,還應盡量避免到人多、空氣混濁的公共場所活動,同時,也要注意居室內空氣清新、流暢。
多多健身
此指人們在春天要多參加一些體育健身活動。原因是春天人體陽氣升發,氣血因之有往外透達的趨勢。此時,應經常活動身體促使氣血運行加快,以振作精神。為此,可到空氣清新之處,玩玩球、跑跑步、打打拳、做做操,形式不拘,各取所好。但要注意的是運動要適量,以運動後感到精神健旺、身體鬆快舒服為度。
孕前夏季養生
夏季采取什麼樣的措施才能有益於身體健康,這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