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孕前心理準備(4)(3 / 3)

(5)遇事冷靜

怒,按其強度不同,可以分為慍怒、憤怒、大怒和暴怒幾種。但不管怎樣的怒,常常是不能冷靜思考的結果。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但暴跳如雷就能解決問題嗎?恰恰相反,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招致更壞的結果。因此,遇事一定要冷靜,才能積極思考,想出對策,圓滿解決問題。

(6)及時宣泄

這是說,如心有不平之事,可及時向領導彙報,向知心朋友傾訴,甚至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千萬不要悶在心裏,以致氣鬱成疾。

(7)經常聽一些音樂

當神情興奮、憤怒、狂躁之時,要聽一聽節律低沉、淒切悲涼之曲。

保持“寵辱不驚”

人世滄桑,諸事紛繁;喜怒哀樂,此起彼伏。老莊提出“寵辱不驚”之處世態度,視榮辱若一,後世遂稱得失不動心為寵辱不驚。對於任何重大變故,都要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不要超過正常的生理限度。任何過極情緒,如暴怒、狂喜、極度悲傷、過度憂愁、劇烈驚恐等,都可引起生理失衡,導致生理功能紊亂。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情誌與免疫功能之間的聯係息息相關。任何過激的刺激都可削弱白細胞的戰鬥力,減弱人體免疫能力,使人體內防禦係統的功能低下而致病。為了健康長壽,任何情緒的過分激動都是不可取的,應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對於喜事與悲事、興奮與氣憤、順境與逆境、快樂與痛苦等,都應“一視同仁”。總之,要善於自我調節情感,以便養神治身。對外界的事物刺激,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七情平和、明辨是非,保持安和的處世態度、穩定的心理狀態。

疏導發泄不良情緒

把積聚、抑鬱在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的方式宣達、發泄出去,以盡快恢複心理平衡稱之為疏泄法。具體做法可采取下麵幾種方式。

發泄方式可用直接的方法把心中的不良情緒發泄出去,例如當有的人遇到不幸,悲痛萬分時,大哭一場,讓眼淚盡情流出來方可覺得好受些。哭是一種痛苦的外在表現,是一種心理保護措施。因此,有的學者研究認為,強忍眼淚等於慢性自殺。據此道理,有些國家采用叫喊療法,即通過急促、強烈、粗獷、無拘無束地喊叫,將內心的鬱積發泄出來,從而使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平衡一致。有人在盛怒難以忍耐時,幹脆找個體力活猛幹一頓,或外出跑幾圈,這樣把因盛怒激發出來的能量釋放掉,心情亦可得到平靜。發泄不良情緒,必須學會正當的途徑和渠道來發泄和排遣之,決不可采用不理智、衝動性行為,如摔打家具、打人罵人等,這種方式非但無益,反而會帶來新的煩惱,引起更嚴重的不良情緒。

出現不良情緒時應進行自我調節,有節製地逐漸發泄,或借助於別人的疏導,把悶在心裏的鬱悶發散出來。在生活中受到了挫折,甚至遇到不幸,可找自己的知心朋友、親人傾訴苦衷,或向親朋好友寫書信訴說苦悶,從親人、朋友的開導、勸告、同情和安慰中可得到力量和支持,使消極苦悶的情緒變得豁達、輕鬆。正如俗語所言:“快樂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樂;痛苦有人分擔,就可以減輕痛苦。”所以,擴大社會交往,廣交朋友,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是解憂消愁、克服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研究證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可縮小“人際關係心理距離”,是醫治心理不健康的良藥。

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力滿足其合理的欲望或需求,以創造條件改變其所處環境,滿足生理或心理的需要。《靈樞·師傳》說:“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唯順而已矣……百姓人民,皆欲順其誌也。”順從病人的意誌、情緒,滿足病人心身的需要也是心理保健法的內容。

衣、食、住、行等生活必要物質的需求是正常的社會現象。物質決定精神,需求的滿足與否,會直接影響人的情緒與行為,甚至導致精神情誌病變。有些欲望僅靠疏導,或強行壓抑的辦法,是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隻有當其生活的基本欲望得到滿足時,才能獲得心理滿足。例如,勞動者能得其衣食,無力者得到集體的關懷,天災人禍時得到社會的救濟,幫助獨身者建立家庭,使老年人享受晚年幸福,使病人得到及時治療等,都屬順情縱欲的基本措施。對那些不切實際的欲望和要求,不能縱容遷就,而應當善意地、誠懇地采用說服教育等方法進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