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社會中,有些人在競爭失敗後產生自卑感,社會需要是多方麵的,人的興趣和能力也是多種多樣的,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從來不曾有過全能的“天才”。因此,不必為一時一事的失利而苦惱,喪失信心。應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克服自卑感,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揚長避短,科學安排工作和學習就會增加成功率。競爭的社會更易產生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種心理現象,它是指對別人比自己優越,如才華、品德、名聲、成就、相貌等高於自己時,想排除別人優勢而表現一種不甘心和怨恨的強烈情緒狀態。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會降低人體生理功能而導致身心疾病。嫉妒是心理上的毒瘤,是健康的大敵。
古今中外的曆史上,因嫉妒而產生悲劇的例子也不少。消除嫉妒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培養正確的拚搏精神,即樹立歡迎別人超過自己,更有勇氣超過別人的正確觀念。擺脫一切不良情緒,發揮自己的長處,在可能的範圍內達到最佳水平。社會的發展將會促進合理的競爭,培養競爭意識,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能在當代環境中保持健康的平衡心理,保證旺盛的精力,健康的體魄,這對自己、對社會都是有益的,也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
孕前要戒怒
“怒”為七情之一,也是重要的致病原因。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裏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饗世矣。”怒為肝之誌,怒動於肝,則氣逆而上;氣逼血升,血隨氣出,故甚則嘔血。肝木肆橫,乘襲脾土,以症見饗泄。《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周瑜,身為東吳的大都督,雄姿英發,統帥幾十萬大軍,馳騁疆場,為何能被諸葛亮氣死呢?原來周瑜剛愎自用,“討荊州”慘敗於巴蜀,大怒之下,口吐鮮血而亡。臨死之前,還對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英國著名生理學家亨特天生脾氣急躁,他生前常說:“我的命運早晚斷送在一個惹我真正動怒的壞蛋手上。”結果,在一次醫學會議上,“壞蛋”出現了,他盛怒之下,心髒病猝發,當場身死。
由上可知,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很不利的,林則徐把“製怒”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就很有道理。當人發怒時,會出現心跳過速,特別是有心髒病的人,有可能由於嚴重心律失常,誘發心肌梗死而猝死。公元1世紀時,古羅馬國王納瓦在一次禦前會議上,因有人大膽頂撞冒犯他,不禁大發怒火,拍案而起,瞬息倒地身亡。可見,暴怒,往往會使人斷送生命。意大利一家周刊對一個居民區裏2年內死亡者的調查表明,愛發怒者的死亡率,比有愉快情緒的人要高出6倍。美國醫學博士湯姆斯,對高血壓、心髒病患者的情緒進行統計分析,易怒者的發病率為77.3%,而處事謹慎,情緒穩定者的發病率為25%。國內外的學者都認為,如果一個人的情緒易於激動,經常大發雷霆,整天在壞的情緒下過日子,極易患“壽命縮短病”。因此,要想“盡終天年,度百歲乃去”,就必須“製怒”。那麼,怎樣製怒呢?
(1)保肝
祖國醫學認為,“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就是說,人之七情生於五髒,具體地講,心主喜,肝主怒,腎主驚恐,脾主思,肺主悲憂。所以,要製怒,必須保證肝的功能正常。正如《靈樞·本神篇》所說:“肝氣實則怒,肝氣虛則悲。”怒是發脾氣的表現。肝主怒,肝氣旺盛的人,一旦遇到不合己意的事,就往往氣憤不平。怒則氣上,怒氣暴發。肝藏血,因發怒而損傷肝血,致陰血虧損不能濡肝而肝失所養,則肝火愈旺,更易動怒。而肝血益傷,此所謂“怒傷肝”。這就說明,經常發怒的人,往往是肝的功能失常的表現。若是肝氣鬱結所引起的,當舒肝解鬱;若是肝火上炎引起的,當清瀉肝火;若是肝陽上亢引起的,當滋陰潛陽。
(2)以情製情
就是指醫者以言行、事物為手段,激起病者某種情態變化,以達到控製其病態情緒,促進身心康複的一類方法。祖國醫學認為,情態之病,必以情治。具體到“怒”, 《黃帝內經》提出“悲勝怒”,就是以悲哀之情來治療“怒”。在小醫康複學中所做悲療,其是肺主悲,金克木,故悲哀之情能抑製怒。此外,《素問·舉痛論》還提出“悲則氣消,即悲哀能使氣鬱消散,而發怒常常是肝氣鬱結的表現,所謂氣有餘便是火”。
(3)加強修養
防怒於未然。經常博覽群書,加強自身修養,可使人心胸坦蕩,提高洞察和理解事物的能力,能夠正確處理將要發生的令人發怒的事。歌德在年輕時,因受失戀之苦的折磨,幾次想自殺,把匕首放在枕頭底下睡覺。但他後來終於抑製了這種輕率的行為。把已經破滅的愛情作為素材,寫出一部震撼歐洲的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
(4)培養樂觀主義精神,經常心情愉快
怒的產生雖然是多種原因所引起,但遇到挫折或被人惡意地攻擊時最容易發生。此外,在心境不好的時候,也容易被激怒。而經常保持心情愉快,寬容大度,就能正確對待上述情況。《素問·舉痛論》指出:“喜則氣和誌達、榮衛通利。”榮衛通利,即人體營氣、正氣能正常運行,營氣為血中之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二者的正常運行,是心情愉快的結果。祖國醫學認為“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而怒為百病之一,這就足以說明培養樂觀主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