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醫改製度與新醫改目標
新醫改當中,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成為其最主要的目標。新醫改政策的執行,使鄉鎮衛生院門診人次數及住院人次數在先下降後上升,醫療服務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並且平均門診費用逐年降低,在某種程度上也緩和了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可是,當前時期因為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提高的幅度並不明顯,比如住院人次數雖然有所提升,可是並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鄉鎮衛生院向上轉診人次數增加明顯,這會對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的秩序有所影響,令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病患數量突增,從而影響服務品質。鄉鎮衛生院住院費用與診療費用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這也可以看出,雖然表麵上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可是實質上依舊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應用更加有效的方法進行處理。
二、鄉鎮衛生院在新醫改下怎樣搞好經濟管理
(一)定期製定基本藥物目錄
隨著新醫改的執行,基層醫療機構可運用的藥品數量及類別明顯減少,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病患用藥所需。尤其是病患使用的一些長期類藥物,有些已被歸入目錄的藥品並不能被病患所接受,有些病患急需和信任的藥品又未被歸入到目錄當中。需創建基本藥物目錄並定期進行修改,定期對各地基本藥物的使用及所需狀況進行分析,對於群眾用藥所需進行適時修改藥品目錄,調整增加品種及數量。並且因為招標采購執行最低價中標,大大縮減了藥品企業的利潤,令一些基本藥物稀缺,廠家不想生產或配送不及時。需認真挑選配送企業,確保基層醫療機構所需的藥品可以有所保障。
(二)完善補償機製,創建補償渠道
執行新醫改製度以前,藥品收入是基層醫療所有收入的主體。但在執行新醫改之後,業務收入明顯受到影響,一些地區的鄉鎮衛生院當年收支結餘出現赤字,影響了健康穩步運轉的局麵。財政補助可以有效補充鄉鎮衛生院的收入,同時也能緩解藥品收入減少帶來的影響。政府大致完成了政策標準規定的投入責任,確保了機構功能與服務的公益性。不同地區財政投入力度也並不相同,經濟發展良好的地區,財政補償力度也較大,政策執行良好,機構經濟負擔較低。但是對於經濟較為落後的地區而言,由於財政能力有限,衛生行業並未被歸入重點投入方麵,基層醫療機構財政補償欠缺,難以確保鄉鎮衛生執行新醫改製度[3]。
鄉鎮衛生院需逐漸創建、完善由政府提供醫保補助、病患個人支付的多方機製,通過提高政府補助,適時提升基層醫療機構醫療服務的收費準則,提升新農合醫保的補償比例,補償鄉鎮衛生院執行基本藥物零差率後利潤降低的損失,包含超出國家所規定的15%的損失,均可獲得補助。
(三)提高政府財政投入力度
新醫改執行以後,在群眾看病難、看病貴方麵有所緩解,可是對於鄉鎮衛生院經濟與服務造成了一些影響。鄉鎮衛生院身為農村衛生服務網絡的主要醫療機構,為農村居民提供保健、預防及基本醫療服務,具有社會公益性,鄉鎮衛生院在改革成本方麵需要政府給予幫助。所以,政府需不斷提高財政投入力度,協助鄉鎮衛生院轉變赤字經營的情況,並協調、執行補助措施,確保鄉鎮衛生院可以科學、健康地發展。當前績效工資的標準較低,並未真正展現出醫療服務的價值,政府需通過改善醫療人員收入情況,以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水平為出發點,將鄉鎮衛生院的服務項目、人員編排、服務數量及品質相融合,提升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的績效與工資補助。如果政府財政不給予投入,鄉鎮衛生院為了能夠持續發展,隻有將成本轉移到病患身上,這樣會再次回歸到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狀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