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提高“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概論”課教學有效性的若幹思考(1 / 3)

李冉,複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副教授。

培育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當然使命,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實現育人目標的主要載體。對此就要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概論”課的教學有效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在知識層麵方麵,幫助學生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整體性知識架構搭建起來;在思維邏輯方麵,幫助學生樹立這樣的意識,即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隻有在這樣的認識前提下,才能真正幫助大學生提高從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中認識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律的能力;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麵,幫助學生樹立並鞏固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對社會主義道路的忠誠感、對民族與國家事業的責任感。

要實現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應該是任課教師努力追求的。下麵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概論”課教學在把握教材、轉變教學理念、提升教師素養方麵的體會。

一、教材運用的基本原則

1.準確理解教材的主題與主線,活用教材

“概論”課教材的設計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主題,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以來的最新理論成果貫穿起來,形成了一個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體係。這是教材編寫的最大特色。作為任課教師必須打破原來“條塊分割”的思維定勢和授課習慣,將自己的知識結構貫穿起來。事實上,諸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政治理論、文化理論,祖國統一理論、國際戰略與外交理論,這些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理論成果,其本身就有一個一脈相承的理論繼承關係。對於這些關係是否都要在課堂上講授,從而體現教材的主題與主線呢?受到課時與教師本身知識結構的限製,把這些理論成果的理論傳承關係完全講清楚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所具有的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又是必須充分展現的。具體到教材內容,第一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和理論成果”與第二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是務必要講透的。這兩章就像舞台劇中的序幕,具有先聲奪人的理論氣勢,為後麵的章節定下了基調。在這兩章的講授中,要給學生樹立起鮮明的課程“形象”,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進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進程是相得益彰的。曆史證明,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將這兩個過程融為一體,並藉此解決了中國的革命與建設問題。隻有把這個“形象”牢固樹立了,才能在後麵的章節中有所簡略、有所側重,這樣也就在一定程度了實現了“活用教材”的目的。

2.準確理解教材的重點,用活教材

和以往的教材相比,“概論”課教材突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點。比如,“文化大革命”、中蘇關係、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改造的曆史進程等內容,均沒有像其他教材那樣占有相當篇幅。這樣的教材設計無疑具有針對性與現實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即“對教材中涉及的問題,學生一看就似曾相識,他們容易在直觀上認為這些問題都知道,而實際上又都不怎麼知道”(《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8頁)。實際上,學生是帶著諸多現實困惑走進課堂的,比如腐敗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各種社會思潮問題、台海局勢問題、教育體製問題等。這些學生的現實困惑,有些盡管超出了“概論”課的範疇,但學生提出來任課教師是無法回避的,而且還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予以科學的回答。這是關係到“概論”課是否具有說服力與感染力,是否真正具有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問題。任課教師在對這些問題的處理上,要變被動為主動。比如,在每次上課時專門拿出15分鍾,組織學生對他們感到困惑的社會問題加以分析。教師要提前對學生的發言主題進行甄選與提升,盡量選取那些關係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比如“三農”問題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道德現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台海局勢與中國統一戰略等。這樣就形成了對授課內容的重要補充,既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與感染力,也體現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授課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