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不自我,不狹隘——試著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1)(3 / 3)

(8)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我猜猜看你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來到地球等話題,相信會比問候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吸引孩子。

(9)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親子對話的題材往往來自生活,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車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等都可以成為談話的素材。

(10)要想真正理解孩子,就一定要了解孩子,不能抱著老觀點。要知道,時代在迅猛發展,信息在飛速更新,父母如果不能夠跟上時代的腳步,孩子並不能理解早年發生在父母身上的事情。

總而言之,父母要嚐試著走進孩子的思想領域及生活圈,更多地掌握孩子的情況動向。這樣,親子之間的共同語言就漸漸多起來,家庭氣氛慢慢好起來,雙方交談越來越自然,真正的親子溝通就水到渠成了。

與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和對孩子的教育是孩子進入社會的橋梁。孩子在生命的最初幾年內,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師和朋友。合格的父母,既是孩子的保姆,同時也是孩子的老師,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是孩子的朋友。如果父母可以與孩子進行良好交流就可以把自己的對孩子的期望和愛充分地傳達給孩子,從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最好的環境。

要培養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父母就應該成為與孩子交流的高手,要能夠成功引導孩子的想法和理想、行為,這樣孩子才會有主見、有選擇能力。

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斯泰因伯格教授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如果孩子缺乏與父母的交流,不能向父母吐露心聲就更可能會在學業方麵遇到麻煩,也更容易沾染上吸毒或酗酒等惡習。另外,如果孩子缺乏與父母的有效交流,孩子身上發生著的變化就會被忽視,孩子也會從感情上與父母越來越疏遠,甚至形成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研究證明,很多11歲之前的孩子往往把父母放在第一位,常常會把心中的想法告訴自己的父母;但之後,孩子心中的這個順序就完全顛倒了,他們常常先會把心中的想法告訴自己的朋友,然後告訴他們的老師,而他們的父母往往是最後知道的,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孩子們釀成悲劇的可能。

在校園暴力中,很多受侮辱的孩子不敢對父母說,而寧願采取自殺的方式,對此很多人感到奇怪,其實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平日缺少交流,使得孩子們覺得如果自己告訴父母,父母不但不會相信自己,還會打自己。可見,父母與孩子之間如果不能交流,實際上就等於父母完全喪失了教育能力。

有一天,有個平時做事總是慢一拍的孩子回家後對父親說:“爸爸,今天我在體育課上跑了第一名!”父親感覺有點奇怪,但還是說:“小冠軍,告訴爸爸比賽的具體情況吧!”原來在上體育課的時候,老師把全班同學分成四組比賽,而這個孩子在小組中跑了最後一名。然後老師讓每組跑最後一名的同學再比賽一次,以表達對孩子的安慰,結果這個孩子成了最後一次比賽的冠軍。這樣得來的冠軍原本是不值得表揚的,但是父親在與孩子的談話中發現了孩子那可貴的自尊心,於是決定和孩子一起慶祝他的“成功”,這樣的父母怎能不與孩子形成良好的交流和溝通呢?

但有些父母在和孩子交流上過於急功近利,以為和孩子聊一兩次天就能和孩子成為知心朋友。這是不可能的,畢竟父母與孩子是兩代人,雙方的年齡差異很大,成長的時代也不同,要達成理解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實現的。如果父母一方麵急切地想要與孩子達成相互理解,另一方麵又缺少紮實的行動,雙方之間就很難形成良好的交流。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過程,其實就是兩個生命之間碰撞的過程。要與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父母就要注意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