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景觀改造與生態重塑:工業廢棄地改造中公共藝術的介入(2 / 3)

原廠內有一個煤氣包,這個巨大桶狀構築物,經功能置換後成了一個大型遊泳池和潛水訓練基地。原儲料倉被改造成展廳和具有特殊生態因子的係列花園。而一些高大厚重的混凝土牆,則被轉換成攀岩場地,吸引了眾多登山愛好者,盡管魯爾工業區沒有山,但魯爾攀岩分會卻因這個攀岩場地而擁有全國最多的會員。由此可見,一個創造性功能置換具有如此大的能量和附加值,幾乎沒有任何耗費,便可創造出極具吸引力的景觀要素。對於工業廢棄地景觀改造而言,真正有益的設計是適應這類特殊場所而生的,是最小限度地幹預自然和消耗能源資源的,而非推土機式的拆舊立新,就地取材、就地取景是更為簡樸節能的方式。我們還可看到眾多改建自舊廠房、設施的音樂廳、影劇院、博物館、展覽館等,一些廢棄工業設施還成為影視劇院的背景。儲料倉上的架空鐵路被改建成參觀步道,人們可以漫步之上,俯瞰下方一係列變化多端的生態花園,這些花園不僅是生態修複的重要設施,具有生態學的價值,同時,生態修複過程也通過高架步行道的設置成為人們參觀瀏覽的對象,以藝術化的姿態呈現在人們麵前。

一個汙染遍地的廢棄地如今變成了一個文化的殿堂、生態的公園、藝術的集聚區。從城市管理者到文化部門到普通公眾,人們莫不感受到這種改建的實質性作用和附加值,對城市管理者而言,能夠使得廢棄的區域得以重生,發揮新的功能,這是最好的一種城市更新與發展方式。對於文化部門而言,這種經過重構的工業景觀彌漫著後現代氣息,成為極富創造力的文化設施和背景資源。對於普通公眾而言,提供了充滿新奇感的探索體驗。

三、形象重塑與藝術再現

在這類景觀中,原工業元素往往不加修飾地作為形象或符號在新景觀中扮演角色,此外,原有建築、地形、地貌等也可通過改建、轉化或片段重組等方式,進行形象的重塑,使之既散發出工業文明的曆史厚重感,又彌漫著時尚和藝術的氣息。那些異形的建築、設備等成了具有抽象意義的雕塑及影視、舞台的背景。

進入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個鏽跡斑斑的火車頭,當年它忙碌地運載著各類貨物,如今靜靜立於入口處,沒有被裝飾一新,而是任時間和風雨對其雕刻,就像一座工業文明的紀念碑,沒有任何文字介紹,卻足以告訴人們這段工業的曆史。鼓風爐煉鋼廠依舊高高矗立於此,它不再承擔原初的功能,卻以其未來主義的形象和充滿想象力的姿態成了各音樂會和劇院的舞台背景,和激發影視、攝影的創意之源。設計師彼得·拉茨根據廠區景觀特質將所有景觀要素分為四個層次,高架步道、水渠、散步道、使用區等,並采用坡道、台階、觀景平台、花園等景觀要素將不同區域鏈接,以獲得各要素在視覺、功能和象征上的聯係。加之原建築、設施龐大複雜,為便於公眾遊覽,設計師用不同色彩為各區域做標記,既標明了各自功能,也營造了豐富的色彩環境。喜歡尋幽探奇的遊客可漫步於料倉改建的各種風格形態的花園中,大車間中搭建的巨大舞台上經常有各類影劇活動上演,人們可在巨大煉鋼爐間享受音樂的混響,喜歡騎行的人可騎車穿行於恣意生長的野草叢和林木遍布的自然景觀中。夜幕時分,還可欣賞由英國藝術家喬納森· 帕克(Jonathan Park)設計的燈光公共藝術,體驗色彩斑斕的光與色的交響。在光怪陸離的燈光下,陳舊的機器設備有了一種理性之美,仿若一件件未來主義的大型雕塑。公園以不同的方式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文化藝術和休閑娛樂設施。可以說,各類元素無論是經過直接利用或形象重塑,都以全新的形象示人,盡管絕大多數工業設施都留存下來,但人們感受不到廢墟的陳舊與混亂,而是廢墟上重生的公共藝術景觀。

美國西雅圖煤氣廠公園(Gas·Work·Park)有一個由塗上紅、黃、藍、橙和紫色的壓縮機和蒸汽渦輪機等構築的遊樂宮,置身其間,就像進入一個布滿巨大五金零件的童話世界。鮮豔、明快的色彩讓舊的機器設備有了活力,釋放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美國尤尼雷爾輪胎橡膠廠廣場中,人們可以看到過去的工業主角輪胎搖身一變,成了景觀的設施——樹槽,這一改造既利用了廢棄的工業部件重塑景觀,又創意十足,同時,也產生了理性與秩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