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議事規則是解“會議之苦”的良藥(1 / 3)

議事規則是解“會議之苦”的良藥

新視野/新思維

作者:魏立憲

【開欄的話:】何謂“議事規則”?簡言之,開會議事的規則,又稱“會議通則”“議事學”和“議學”等。它主要討論與會議相關的問題,旨在提高會議效率、合理決策以利於執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議事規則本身也是組織治理的良好工具和必備利器。作為企業,如何讓溝通、決策、執行更加有效,也是我們開辦“議事規則”專欄的意義所在。

專注於議事規則領域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工作,在組織治理、企業決策(特別是大型項目決策)和行政決策等領域頗有研究心得。北京大學特聘議事規則講師;北京理工大學客座教授;著有《會議通則(議事規則)十五講》《英語民族會議史》《華夏民族會議史》(即將出版)等。

說到會議,相信沒有誰會覺得陌生!會議如今在人們生活和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日趨重要。我們這一生:不是“在開會”,就是“在去開會的路上”;不是“被召集去開會”,就是要“召集別人來開會”。

其實,會議是個比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還要久遠的傳統!路易斯·亨利·摩爾根在其最負盛名的《古代社會》一書中揭示:人類遠在氏族社會時期,就通過開會來解決諸多重大問題,氏族社會就已經存在。氏族會議是氏族社會形式最簡單的初級會議,“它是氏族的一切成年男女享有平等表決權的民主集會”(引自:恩格斯《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氏族成員對氏族首領有提名權和罷免權,以此來保障氏族的民主製。比氏族會議高級別的是部落會議和更高級別的部落聯盟會議都是從氏族會議發展而來的,後兩種會議隻有代表氏族的首領(酋長)才能參加。當時的社會政治功能基本上都體現在酋長會議(即部落會議)之中,酋長會議是人類政治機關中最古老的製度,它實際上是近代議會、國會、立法機構的萌芽,也是人類早期組織治理的最有效工具和形式,因而在人類的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會議既然如此之重要,那究竟何謂會議?

會議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社交、公關、政治、意見交流、信息傳播及溝通的活動,由兩位或多位人士參與。(會議又是一種社會科學,也是一種人文藝術,成功與失敗,在於與會者及各方的誠意及能力。)

可就是這麼一個“會議”,決定了中西文化(特別是政治文化與製度)的分野,一直也是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最大的差距所在!即使在組織治理和企業管理中,亦不外如是。遠在野蠻的蒙昧時代,中華帝國與西方迥異的社會發展形態就已經被兩種不同的“開會”方式給暗中定型(定性)了。因為中華帝國的文化裏很難孕育出可以烤製“平等的政治思想與製度的餡餅所需的麵粉”,因此注定了“生民”是沒有資格參與公共事務的,哪怕是執政者(統治集團或稱官僚集團)也隻能唯最高權力馬首是瞻。這種“說一不二”的最高權力也意味著其他人(包括下場幾乎都不可能好的二號人物)均是“被通知者”,沒有參與和商量的機會。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中華帝國的權力分配模式與運行模式一直幾近停留在“朝議”般的形態。

何謂“朝議”:莊嚴恢宏的朝堂,君王高高在上,下列群臣,就重要議題展開討論(辯論)。此乃朝議也!此場景應始於公孫軒轅氏時代,至封建時代的夏王朝,貫穿秦以後的帝製社會至今,仍在天天上演。有人說中國早就有“議事規則”,在“朝議”時很多人就是按照“議事規則”的要求來做的!真相果真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