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葛萊儀-中國應正麵陳述自己(1 / 1)

意見領袖

作者:姚瑤

葛萊儀(Bonnie S.Glaser),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弗裏曼中國研究客座教授。她從波士頓大學取得政治學學士學位後,獲得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國際經濟學和中國學碩士學位。2003年開始加入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國際安全項目,為美國政府就東亞問題提供谘詢建議。在此之前,她有豐富的政治經曆,曾擔任美國國防部和美國國務院亞洲事務的顧問。目前她還是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美國委員會董事會成員,也是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成員。

她多年來一直從事有關中國的研究,是現代美國最為活躍的“中國通”之一。她撰寫了大量有關中國外交和安全政策等方麵的著作,涉及“中國威脅論”和戰略環境、中國的外交政策、中美關係、美中軍事關係、兩岸關係、中國對朝鮮半島的評估、中國的導彈防禦和亞洲多邊安全觀等議題。她的作品發表在《華盛頓季刊》、《中國季刊》、《亞洲調查》、《國際安全》、《共產主義問題研究》,《當代東南亞》、《美國外交政策和利益》、《遠東經濟評論》、韓國《國防分析》等專業期刊,以及《紐約時報》、《國際先驅論壇報》等大眾媒體上。她還多次接受新華社、中新社、中央電視台和鳳凰衛視等中國媒體的采訪。

葛萊議認為,普通美國人並不了解中國,他們對中國的了解大多依靠美國媒體,而美國媒體如福克斯新聞等電視頻道曆來是對中國持批評態度的。這樣的媒體很難讓美國大眾從中得到對中國客觀公正的看法。因此她經常就中國問題接受美國報紙的采訪,試圖通過她的工作讓西方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她認為,現在世界其他國家已經認為中國是主要強國了,他們對中國的一舉一動都很關注。但中國仍然認為自己在世界舞台上是個發展中國家。在某種意義上,中國一隻腳仍在第三世界,另一隻腳已經跨入了第一世界。中國或許還未意識到這些,所以中國在某些方麵並未來得及表現出自己的世界大國姿態,或者說心理上還未做好充分準備。中國正應該借此機會吸引媒體的注意,正麵陳述自己。

葛萊儀認為,中美在未來十年仍將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其間難免有摩擦,但不會上升為軍事對抗,因為中美絕對有太多利害關係。現在中美各自的精英和公眾迫切需要了解雙邊關係的價值所在。她還撰文批評美國等西方媒體有關對華政策的報道:“《華盛頓時報》在2010年10月21日發表題為《對華政策之爭》的報道說,在對華關係中采取什麼戰略目前有激烈的兩條路線的鬥爭:磕頭派支持對中國和解讓步,而另一派則對北京在過去兩年拒絕與美國合作感到悲傷和失望。幾天之後(2010年10月25日)的《紐約時報》報道,奧巴馬政府正在對北京采取強硬措施並尋求途徑結成聯盟,以便對中國施壓,使其改變那些讓人難以接受的政策。隨後,日本《產經新聞》在2010年11月14日宣稱,奧巴馬總統亞洲之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給中國發出一次警告。這些媒體的報道可能會導致一係列錯誤決定的產生。”她認為,美國不會阻礙中國崛起,中國也不會成為美國全球戰略的障礙。因此胡錦濤主席今年1月對美國進行訪問是一次重新調整美中關係的大好機會,有利於緩解兩國間對彼此意圖日益增長的猜疑,尋求消除誤會和誤解,將推動雙邊關係走上一條更加穩定和合作的道路。

責編:吳奇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