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作者:胡雅娟
俄羅斯新聞社簡稱俄新社,是俄羅斯國家通訊社。俄新社的前身是創建於1941年的蘇聯新聞社,當時主要負責向蘇聯國內媒體發布戰況和世界局勢的綜合分析。1993年正式更名為俄羅斯新聞社,成為俄羅斯的國家通訊社和信息分析機構。
雖然俄新社和俄通-塔斯社同為俄羅斯國家通訊社,但俄通-塔斯社成立於1904年,是前蘇聯的中央通訊機構,而且是與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和合眾國際社相並列的國際五大通訊社之一,所以無論從成立年限、曆史地位還是國際知名度來講,俄新社都無法和俄通-塔斯社相比。但近些年來,俄新社從傳統的運作方式轉到了多媒體運作,並且致力於向國際化大媒體方向發展。目前俄新社已成為一個龐大的信息平台,融合了新聞收集、情報梳理、信息輻射與社會資源整合為一體的全球資訊服務供應商。據Medialogia媒體分析公司調查發現,2007年俄新社的新聞報道在俄羅斯被轉載率即已最高,而且經過近幾年的發展,俄新社已經成為俄羅斯網絡媒體的領頭羊。俄總統梅德韋傑夫2010年6月份在參觀“推特”美國矽穀總部時開通了個人博客,並於7月份在“推特”中添加俄新社為好友。2011年2月18日,俄新社社長維特蘭娜·米羅紐克獲頒“未來媒體”獎,這是達沃斯媒體論壇在“未來通訊”獎框架內設立的一個獎項,用來表彰俄新社社長在未來通訊以及振興老新聞社並將其打造成信息傳播佼佼者方麵做出的貢獻。由此可見,俄新社在傳播信息、擴大自身影響力、著力成為國際化大媒體方麵已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充分利用新媒體元素豐富信息傳播手段,並開展多種活動實現與受眾的有效互動。
以前俄新社的平台隻發布文字消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現代化通訊技術的應用,俄新社著手利用多媒體平台以更為主動的政策來傳播自己的內容:俄新社不僅使用文字、照片圖解、音頻和視頻報道國內外事件,還使用動畫形式播發重要新聞以吸引更多受眾。2010年在俄新社平台上舉辦了1000多次新聞發布會、圓桌會議、新聞吹風會、視頻連線和在線會議。
隨著受眾獲取信息習慣和渠道的改變,俄新社也不再局限於僅通過傳統媒體傳播新聞,2010年大力借助開發移動媒體和社交網絡提升自身傳播能力。首先,俄新社大規模製作自己的視頻內容,投放在移動電視、手機平台和多語種網站上。目前,單個視頻的最大觀看量達到70萬次。為方便用戶獲取信息,俄新社還專門製作了移動附件,並被受眾廣泛使用。同時順應先進媒體環境的總體趨勢,俄新社在2010年進入社交網,分別在“臉譜”(Facebook)和“推特”上注冊多個通道。經過多方營造,俄新社多媒體網站已成為俄語區內訪問量最大的新聞資源之一,按照Google的說法,也是互聯網俄羅斯段訪問量最高的新聞資源。2010年的最新數據顯示,俄新網受眾總人數達到每月1500萬人次。
俄新社這種緊跟時代步伐、加速傳媒現代化進程的做法,大大提高了自身贏取更多受眾的吸引力。借此機會俄新社又適時推出“你是記者”活動。活動期間俄新社刊登了“民間記者”自拍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多媒體新聞,充分調動了受眾參與的積極性,實現了和受眾的切實互動。這也使得俄新社獲得聯合國2010年“世界信息峰會大獎”(World Summit Award)名為“媒體和新聞”的獎項(該峰會由聯合國創辦,聯合國共60多個成員國參與競爭“媒體與新聞”獎項)。此外,俄新社還充分利用多媒體平台,在2010年開創了互動脫口秀“公民國防”。這個項目榮膺衛星、光纖和互聯網電視領域“金色光線-2010'’特別國家獎。這些與受眾多種互動形式的開發,漸漸鞏固了俄新社作為多媒體信息通訊社的領先地位。
通過舉辦國際化論壇增強國際融合度,實施國際化大媒體戰略。
隨著俄新社向成為“國際化”大媒體的戰略轉變,舉辦多種形式的國際化論壇成為俄新社服從國家總體外交方向、穩步增強自身國際影響力的獨特而有效的辦法。鑒於獨聯體空間政治是俄羅斯的優先方向,服務於此政策,自2006年開始俄新社發起並連續主辦了5屆歐亞媒體論壇,該論壇目前已成為歐亞傳媒界對話、意見交流以及媒體創新的平台,同時也是俄羅斯在獨聯體空間內開展文化外交和民間外交的典範。2010年12月俄總統德米特裏·梅德韋傑夫在給論壇所寫的致詞中即稱論壇的工作成果將給國家間的人文合作帶來積極影響,該論壇已成為傳媒權威的討論平台。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也稱:“通信技術的發展客觀上阻擋了宗教之間的障礙和意識形態障礙。獨聯體空間內的國家有著共同的根係,也擁有論壇提供的這種獨特的機會,為了開展人文合作,應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此外,2010年俄新社還組織舉行了“俄羅斯貨幣市場:地區展望”首屆國際會議,重點關注具有現實意義的經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