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官員素質如何影響國家形象(1 / 2)

理論平台

作者:翁立偉

在《環球時報》關於“您認為哪種行為最損害中國國際形象”的網絡調查中,“部分官員的貪汙腐敗”連續三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位居榜首,2009年這一比例更是高達59.2%。當公眾普遍把官員貪腐上升到影響國家形象的高度的時候,官員素質與國家形象的關係問題已是不言自明。實際上,由於官員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官員素質對於國家形象的影響也是多方麵的——

官員素質影響政府形象

官員作為政府的領導者和工作人員,其一言一行無不代表著政府的形象。

第一,官員的思想道德素養和職業素質決定其行政理念,而什麼樣的行政理念會造就什麼樣的政府形象。政府是社會責任與權力的集合體,政府官員在掌握和行使公共權力的同時,更要明確和貫徹自身的社會責任和公共服務職能;官員不僅是“權力人”,更是“責任人”。然而,在現實中,部分官員往往從個人利益或小團體利益出發,過分強調公共權力的管製功能,而忽視自身的社會責任和公共責任,這勢必造成政府權力與責任的失衡,從而強化政府的“權力形象”和“自利形象”,忽略甚至抹殺其“責任形象”和“公共形象”。而對“權力”和私人利益的極端追求所導致的官員腐敗問題,更是容易從根本上損害政府在人民群眾中和國際上的形象。

第二,官員的職業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決定其決策能力和行政效率,從而影響人們對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及其行政能力的印象和判斷。在實行公務員製度以前,行政官員的準入資格、晉升資格和交流範圍一直沒有規定技術能力與學曆等限製因素,且空缺職位的人選尤其是中高級人選不是通過競爭機製而是采用直接委任方式確定的,職位管理沒有采用國際上通行的依工作性質為標準的科學的分類製度,由此產生的業務非技術化、管理非專業化的政府官員勢必使政府管理隻能在經驗行政的層麵展開。這種狀況帶來的是政府“科學形象”和“理性形象”的缺失,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經驗形象”的過分膨脹。反映在現實中,就是出現部分“三拍”官員:決策時“拍腦袋”,指揮時“拍胸脯”,失誤時“拍大腿”。素質不達標的官員在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切實損失的同時,無疑也會給政府和國家形象造成負麵影響。

第三,在信息化和媒介化的今天,官員的媒介素養通過媒介直接呈現在公眾麵前,日益成為影響政府形象及國家形象的關鍵因素。隨著大眾媒介的發展及其對政府監督力度的增強,媒介越來越多地介入現實政治生活當中,官員不得不經常麵對大眾媒體,不得不常常與大眾媒體打交道。在這種情況下,官員的媒介素養將決定其如何處理與大眾媒體的關係。具有較高媒介素養的官員往往能夠善待媒體,與大眾媒介建立良性互動關係,既能保證政府信息的公開透明,又能借助大眾媒介為政府塑造良好的公共形象;而缺乏媒介素養的官員則不能正確對待媒體,對政府信息及事實真相“捂”、“蓋”、“藏”,對新聞媒體濫用職權、搪塞甚至打壓,最終造成政府的信任危機,影響政府形象。

官員素質反映政黨形象

政黨形象,尤其是執政黨的形象,是國家形象的重要方麵。在我國,政府官員是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的,因此官員素質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黨的形象,進而反映國家形象。官員既是政府的代表,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黨的代表。人們已經習慣於從官員的言行和氣質來判斷黨的組織形象,因此,上至中央領導,下至基層官員,其素質的高低和形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黨在社會公眾和國際上的形象地位。官員素質的弱化不僅會為黨的執政帶來消極影響,還會因此消解黨的正麵形象,為國家形象的構建造成負麵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