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聽中國記者講《世界到底怎麼了》(1 / 2)

業務探討

作者:埃德溫.馬厄

我已經為中國媒體工作了8年。以一個外國人的眼光看,中國的發展時常出人意料。眼下這個時代,由於閱讀習慣的變化和廣告份額縮水,報紙和雜誌在西方是四麵楚歌的行業。但是在中國,紙媒體卻在經曆翻山越嶺式的跨越發展。我2003年到中國工作以來,還親身經曆了兩大傳媒機構的擴張——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中國中央電視台。這兩大台不但覆蓋了全球受眾,而且播報內容也拓展到前幾十年不曾涉足的領域。發展的道路不一定平穩,仍有需要跨越的障礙,但是中國媒體的變化清晰可見。而衝在最前麵的是撰稿人和記者,他們充滿活力和奉獻精神,不斷滿足讀者、觀眾和聽眾日益增長的渴求。

英國劇作家愛德華·布爾沃·利頓(Edward Bulwer-Lytton)在1839年的劇作《紅衣主教黎塞留》(Richelieu)中寫道:“筆鋒利於劍(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sword)。”時至今日,這句話不時縈繞耳畔,提醒世人——話語和篇章的巨大影響力仍然無法逾越。溝通渠道不暢的時候,文字可以搭建橋梁,這已經在多次國際和國內衝突時期得到驗證。文字可以促成諒解或者製造誤解,兩者的區別或許意味著生與死。無論我們操何種語言,駕馭文字雖是一種天賦,但並非遙不可及。崇尚新聞素質和傳播質量的機構和出版物往往為培育有才華的作家提供土壤。

習慣調研 熱愛文字

中國記者朱焱的天賦和專長來自於他的調研習慣和對文字的熱愛。他的新書《世界到底怎麼了》,以“記者的骨頭”一文開篇,記述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內容引人入勝。這些人物堅守自己的信仰,表現出令人敬佩的堅韌與堅持。朱焱告訴讀者,遭遇政治和商業壓力時,奮起反抗絕非易事。但是,勇敢者青史留名。書中的人物不僅在西方家喻戶曉,而且在全世界的新聞業內廣為人知。其中的兩位記者,愛德華·莫羅(Ed Murrow)和丹·拉瑟(Dan Rather),是美國新聞史上衝鋒陷陣的人物。在這兩個人的時代,美國的廣播新聞業湧現出一大批著名撰稿人、評論員和主持人,這些人的名字至今仍和廣播新聞緊密相連。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他們成為傳奇人物。與此同時,這些傳奇經曆也成為新聞的一部分。比如美國著名新聞節目主持人沃特·克朗凱特(Walter Cronkite)。在電視新聞崛起的時代,他帶領精挑細選的報道團隊率先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美國觀眾,進而像電子迷藥一樣將觀眾牢牢拴在電視機前。這個時代一直持續到2005年美國廣播公司(ABC)彼得·詹寧斯(PeterJennings)去世。

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各大電視網播放的免費節目吸引了絕大部分觀眾。這時候,新興的衛星技術讓付費電視走入觀眾視線。泰德·特納(Ted Turner)投入巨資創建了CNN。整個80年代,蹣跚起步的CNN發展緩慢,但新技術讓CNN跨越美國邊境,深入世界各個角落。《世界到底怎麼了》一書中有專門的章節詳細敘述了特納的敏銳眼光,以及特納為什麼與有骨頭的記者屬於同一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