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忙碌在坎昆(1 / 2)

業務探討

作者:胡樂

2010年12月初我隨中國外文局氣候報道小組遠赴墨西哥對聯合國坎昆氣候峰會的第一階段進行了實地報道。

氣候變化是近些年來的國際熱點問題之一,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麵臨巨大的國際輿論壓力,增強外宣的力量顯得格外重要。臨行之前,在局領導的部署和策劃下,我們明確了此行的報道重點,即不僅僅放在氣候談判的進程上,也要站在中國的立場發出聲音,有針對性地進行報道。

不比速度比深度

在到達坎昆之後,有其他媒體的同行告訴我,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由於西方媒體的誤讀,使中國代表團處於相當不利的輿論環境中,因此對於2010年的峰會,中國媒體發出的聲音就顯得更加重要,我們高效快速的輿論反應會有利於中國代表團的談判進程避免受到西方媒體的幹擾。

根據會議的議程安排,第一個星期多為各方的立場陳述,為第二個星期的部長級會議奠定基礎。但在第一個星期,各國代表出言都比較謹慎,爆出的新聞點並不多,在這種情況下,我和小組其他成員決定首先盯緊新聞發布會,保證第一時間對會議進程密切跟蹤,並努力從各個方麵挖掘新聞點,找出自己獨特的視角,對重大議題做策劃。

由於在人員數量上的不足,我們不與新華社等大新聞機構比發稿速度,而是側重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挖深度,比如就峰會期間備受矚目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期談判和中國在氣候問題上的立場,以及我國為減排所做的巨大貢獻,我獨家專訪了77國集團主席H.E.Ambassador Abdulla M.Alsaidi、南非首席談判代表AlfWills,以及中國的談判代表蘇偉和黃慧康等人,讓這些權威人士來詳細解讀,通過這樣的深度報道來維護我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輿論立場。

坎昆和北京一共有14個小時的時差,後方英文網絡版的編輯對我的報道也是全力支持,不管多晚,都是在第一時間編輯、刊發我傳回的英文稿件、圖片和視頻。英文印刷版的同事則根據報道進程,約請相關專家,對大會的進展做最新評論,這些配合都大大提升了《北京周報》對本次峰會報道的傳播效果。

感受國力

在坎昆期間,我深切感受到了我國國際影響力的與日俱增,這從不少細節中可以反映出來。首先是我們在會場內外擺放的《今日中國》氣候專刊,每天都被一搶而空,可見現在各界對中國的關注。參會的眾多NGO人士,在談到談判動向時,都紛紛表示將密切關注中國代表團的一舉一動,認為中國和美國是本次談判的關鍵力量之一。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專家Jake Schmidt還善意地建議中國應該多宣傳自己在節能減排領域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減少西方社會對中國的誤解。這對我們媒體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醒了我們目前工作的不足。